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图)


在机具选型方面,张文毅认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从日本、韩国引进的技术,目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正引领着我国水稻生产方式的一场变革。鉴于我国水稻种植制度、自然、经济条件、品种的多样性,该项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完善也是机插秧推广中需重点关注、着力解决的问题。各地应从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种植模式为出发点,依据部省支持推广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通过类比分析,选择适合的产品和企业,做到“价格最实惠、性能最优越、服务最周到”。水稻插秧机的作业质量指标包括插秧深度及插深一致性,做到一般插秧深度在0-10mm,漏插率≤5%,勾秧率≤4%,伤秧率≤4%,漂秧率≤3%,全漂率≤4%,翻倒率≤3%,均匀度≥85%。在现有机型性能指标相近、类似的情况下,就需要在生产率、方便性、舒适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价比评价。例如以班次小时生产率来衡量,乘坐六行机价格比独轮乘座机高7.9倍,而班次小时生产率仅提高2.16倍。高速乘坐机价位偏高,但舒适方便性要好;同时带有防止壅泥壅水的液压仿形装置,作业性能较好。高价位体现在舒适性、方便性和作业质量的提升。在选购时对性价比应该有个权重的概念,选型时偏重于插秧机哪几个方面的性能,相应地加大权重,以便更好地定位选择。

 

金千瑜:精确栽培 注重水肥

金千瑜博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也是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在本次培训班上,他为学员讲授了水稻机插育秧与大田肥水管理方面的内容。

金博士首先介绍了机插水稻的栽培特点。机插水稻播种密度高,育秧苗床土层薄,秧龄短。集约化育秧作业效率高,秧池及肥水利用率高,省肥、省药、省秧田。而机械带土移栽与高速插秧彻底摆脱拔秧洗根、手工插秧的移栽方式。浅插秧宽行窄株,利于群体通风透光。插秧苗数、栽插深度、株距均能量化调节,具有精确栽培的特征。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在于秧苗无分蘖,茎基部不粗,根系活力较弱,秧苗综合素质较差,返青活棵慢。宽行浅插稀植,优越的营养空间利于发根和分蘖,当然也容易造成群体过大。与手插秧水稻比较,机插水稻全生育期有所缩短,特别是双季早、晚稻,分蘖成穗率要变低,穗型要变小。在品种上,也要选用稍早熟的品种。

金博士认为,水稻机插中小苗的播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前作让茬期和后作接茬期的可能与需要,二是根据温度变化而确定的最早播期和保证安全齐穗最晚播期。机插中小苗的播量(落谷密度)对成秧率、秧苗的素质、每穴苗数和缺穴率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播量是中小苗育秧的关键技术之一,适宜又可行的播种量普遍认为是杂交稻每盘80-100克,常规稻每盘120-150克。

机插秧与手插秧在秧床(田)落谷密度、均匀度对产量的影响机制不一样,除单苗素质外,缺穴率和每穴苗数对产量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稀播的苗虽然壮,但缺穴率增加,每穴苗数减少,以致最高茎蘖数和成穗数显著下降,往往并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在机插稻育秧床土的诸因素中,ph值、肥力和水分是影响秧苗生长的最主要的因素。

因而,机插水稻的肥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博士在授课中强调了单季稻和双季稻在这方面的管理流程。其中,机插单季稻在插秧前应结合整地轻施基肥;插秧后结合浅水灌溉重施分蘖肥;拔节孕穗期以水带肥,肥水耦合;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补粒肥、根外追肥。而机插双季稻则应结合耕整地和浅水灌溉,重施基面肥、分蘖肥,在插秧前,基施有机肥加适量化肥;插秧后,结合浅水灌溉一次重施分蘖肥;孕穗拔节期适施穗肥,以水带肥;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补粒肥,以水调肥。

 

王友根:答疑解惑 办好现场会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王友根长年致力于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王机插”。在本次培训班上,他就推广水稻机械插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参加培训的同志进行了探讨。

在王友根与农民的接触中,农民常说:“现在种水稻,耕田的问题解决了,收割的问题也解决了,插秧能机械化就更好了,我们种田就轻松了”,可见农民渴望解决机械插秧的问题。农民一方面非常迫切地盼望解决机械插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又有疑虑:一是担心成本过高,二是担心技术难学,三是担心能否增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分蘖 整地 稻谷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