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五朵金花 明媚农机科研


张桃英 王洪伟

2007年,是农机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年,也是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创新研发取得长足进展的一年。“总体来看,今年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均有重大突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方宪法如是说。

这种突破,在农机科研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迹可寻,具体而言,则在五个方面体现得最为透彻。虽然眼下这个冬天很冷,但令人振奋的成绩,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农机科研的暖春。

企业创新捷报频传

今年,温家宝总理就农业机械化问题作出批示,强调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措施,统筹考虑,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国内的大小企业都有所动作,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显得十分活跃。

玉米收获机械化方面,福田雷沃、国丰、大丰、富康等玉米收获机企业新产品推出形成系列化,同时,产品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适应不同层次农户需求的背负式和自走式机型得到改进,二是适合不同农户使用需求的带有剥皮、整秆收获等功能的新型玉米收获机农机产品得到示范性推广,为后续的生物质利用创造了条件。

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领域,一方面,国产的水稻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逐渐成熟。插秧机逐步朝自动控制、栽插质量监测等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国产半喂入收割机步入了成熟阶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艺工装改造,在与″洋品牌″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同时,在国家863计划的部署下,企业积极开展杂交稻、双季稻插秧和收获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在今后的两三年中将有新的突破。

三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2000年,我国农机工业产值为800亿;2007年,农机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已成定局。但是,新产品产值所占比率则由2000年的22%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10%。新产品产值比率逐年下降,产出结构不合理。为此,2007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了两批国债技改项目,为联合收割机配套大功率柴油机、水稻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的产业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对于扭转新产品产值比率逐年下降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农机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得到了三大项目支撑。一是农业部主持的“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二是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负责主持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三是国家863项目“精准农业智能变量作业装备的研究开发”。以上三个项目,国家共投入资金1.7亿元。此外,地方科技支撑计划“草原畜牧业机械开发”项目投入4千万元。

这三个项目对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研发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第一,农机院多功能农业装备研制开发项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机科研项目,投资总量超过1亿元,将对农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对产品品类进行了全面重大部署,对设施农业、精细农业、自动化、信息化、农业大宗作物机械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第三,对研发手段和技术开发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对机具可靠性、共性装置的研究也作出了相应安排。第四,对智能化、信息化引领的新技术研发也进行了部署。这四个部署将极大提升农机科研开发的能力,有力推动产业建设。

产学研整合加速

6月10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和国资委等六部委的推动下,首批四家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率先成立。按照“企业出资、面向市场、集中资源、共同创新”的思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农业装备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契约式协作机制和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使联盟发展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还建立了农机行业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长期薄弱的农机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有望得到加强。实验室以农业机械与土壤、植物、投入物、环境的相互作用效应及机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着力于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融合,立足于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科学技术发展,开展应用基础和行业关键共性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推进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的高效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水稻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