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两人只是在网上“卖着玩玩”。爱上网、爱玩微信的谢海燕还在iPad上下载了应用软件APP,把图片、产品介绍、价格全部上传到网上,像模像样地开起了微店。听说翁涛要搞电商平台,夫妻俩第一个表示支持。“我们做了大概有快一年,虽然说都是在‘试水’,但也算是懵懵懂懂摸到了电商的一点门路。在做物流方面也有一些经验。去年我们卖脆皮金桔的时候,几天内接了300份订单,发货要发到半夜两点。所以农业电商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秦新林说。
由于货单很多,谢海燕索性就在大家聊天的时候填起了物流单。仅一天的订单就有65斤水果,分别发往常熟、苏州、深圳、南宁、柳州、来宾等地。谢海燕说,刚开始,他们的客户都是自己的朋友,后来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就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有一位在南宁银行工作的胡女士,每次都是还没吃完就又下了订单。
而在海洋乡尧乐村委李家湾村,村民李有元正忙着在17亩桃林里“巡逻”。作为青年电商团支部的一名成员,他主要负责水果的种植。“我种植桃子有10多年了,以往都是等老板上门来包片收购,今年成立了电商平台后,动动鼠标就卖出去了。从6月底到现在,我就卖了1500斤桃子。而且价钱也比以前高。以前老板收购价是2元/斤,如今在电商平台上能卖到4-5元/斤。我们种植户真的很开心。”李有元说。
探索:“试水”之后,农业“互联网+”该怎么走
海洋乡青年电商团支部的新概念,让海洋乡的果农们尝到了“鼠标加网络”的甜头。然而,月售水果近2000斤也仅仅是农业“互联网+”的一次“试水”,对于还在摸索的“翁涛们”而言,农业电商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由于刚刚入门,翁涛和他的青年电商成员们遇到了机遇,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我们海洋乡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水果产量大。去年,全乡种植桃子的规模就达到了6万多亩,产量突破了4万吨。仅靠桃子一项,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就有600户,1-5万元的有2000多户。所以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电商平台做起来以后,改变了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也促使水果销售呈现分级发展的趋势。比如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分选出不同品级的水果,从水果到包装,都可以实现‘按需供应’、‘按量供应’、‘私人订制’。以前,老板都是一块地一口价全包,几毛钱一斤的水果都有。但是现在,网络上的客户有的是要拿去做礼品送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种植、管护、包装、售后方面都要做得精细。比如说水果是否有农药残留,是不是有机种植,等等。”翁涛说。
“一分货,一分钱”,让农民有意识地开始从粗放型种植管护转向了精细化农业。人人都想做高端水果,这无疑也让整个海洋乡的水果品质有了提升。翁涛说,目前大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拓展销路。尽管有了微店和平台,点击率、关注度还不算太高,如何让更多人来关注,翁涛想了不少办法。他甚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不厌其烦地进行品牌推广。此外,团市委也给予这个青年电商团支部不少帮助。今年,团市委着力开展了“桂林青年涉农电商创业公益行动”。唐宗祥是团市委农村青年工作部的负责人之一。他积极向几个桂林本地比较火爆的微信公众号推介了海洋乡农村青年电商平台。经过多次转发,订单的确有所增加。“我们今年还打算开展桂林青年涉农电商创业公益行动。同时,海洋乡还受到了北京‘真的有料’电商推广平台的关注,准备在8月份派摄制组到乡里来拍摄水果推介片子,并推广出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1/hq_3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