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这里都是盐碱地 他却让利比里亚维和战友吃上了新鲜蔬菜(图)


  远在一万两千多公里外的利比里亚常年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贫瘠,一斤新鲜蔬菜比一斤牛肉还贵,考验着每一名前往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队员。青岛边防检查站维和英雄刘德刚苦心钻研,仅用一年时间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出了十余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并免费向当地居民传授种菜知识,创造了奇迹。

  携带20公斤图书,远赴利比里亚维和

  1881年出生于潍坊的刘德刚入伍16年,目前是青岛边防检查站一名四期士官,作为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140名英雄中的一员,2015年,他远赴一万两千多公里外的,利比里亚格林维尔执行维和任务。“因为有多年在部队学到的农副业生产知识,作为维和部队勤务中队一员,我以炊事员和种植员身份执勤任务。”刘德刚说。

  认识刘德刚的人,会觉得他安静、沉稳、平易近人,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只有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他“沉稳”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安稳”的心,爱钻研、不怕吃苦、愿意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这也是他报名参加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原因。

  “利比里亚格林维尔地处热带,土壤二十厘米以下为石灰岩,多为沙土地、盐碱地,十分贫瘠。”刘德刚说,他很早就知道在利比里亚种菜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之前,在这里种的菜无法供应维和防暴队的伙食。“以前维和队员的伙食一直是土豆、洋葱这几种容易冷藏的蔬菜,想吃一种新鲜蔬菜根本不可能。”刘德刚说,在格林维尔,一棵新鲜白菜可以卖到十美元。所以,在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降雨量等情况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即使有着六年种菜经验的他心里也没有底儿。在完成平日训练的基础上,刘德刚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打电话咨询等方式不断积累、不断探索,整理出三套种植蔬菜的方案。夜晚,集训队的宿舍楼里总会有一扇窗户透出微弱的光,集训队领导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太晚时才过去提醒一下,因为他们知道那是刘德刚在“开小灶”。“我是干后勤的,平时训练少,我不累,而且多学一点专业知识,我就多一点信心。”刘德刚这样对领导说。

  出国那天,刘德刚拖着一个大皮箱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搬行李时,他一时站立不稳,皮箱差点从架子上摔下来,好在旁边的队员郑伟龙帮他扶住,可入手也是一沉。“你这装着什么宝贝,怎么这么重?”郑伟龙问。“没什么,只是一点书而已。”后来大家才知道,他那皮箱里装满了40多斤有关蔬菜种植和栽培技术的图书。

  开垦热带荒地,一年培育出十几种蔬菜

  到达格林维尔后,维和队员全都投入到“战斗”中,刘德刚也终于见到自己的“战场”——菜地。与其说是菜地,不如叫它“草地”。放眼望去,茂密的草丛中零星地分布着几颗长得已经“脱离蔬菜范畴”的空心菜。两天时间,刘德刚把一片荒凉的草地开垦成了沟壑整齐的菜园。菜地好了,种子撒了,水浇了,可菜苗却长不出来,刘德刚在国内准备的方案毫无用武之地。刘德刚想咨询当地的居民,可居民也不会种蔬菜。“那里蔬菜稀缺,一斤蔬菜甚至可以换一斤牛肉。”刘德刚说,他只好用国内带来的大豆豆渣培育基肥,采用无土育苗的技术让种子发芽。菜苗终于长出来了,可是很快就蔫了,研究后发现,这里的土地是沙土地,灌溉后水直接渗到了地下,蔬菜吸收不了多少水分。刘德刚只好调小水流,拿着水管从地头到地尾一颗一颗地浇过去。热带的太阳照射十分强烈,刚出土的小苗被晒得好几天都没有长势,他就用营区的遮阳网为菜苗搭建“阳光房”,既不耽误光照,又有效防止了蔬菜被晒伤。

  蔬菜绿了,刘德刚却黑了。40多℃的光照晒得刘德刚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发红了他才抹一点消炎的芦荟胶,这是妻子在出发前塞到他行李包里的。一个月后,队员们吃上了新鲜的蔬菜,但不到一亩的菜地,明显满足不了防暴队140人的需求,防暴队领导安排了9名队员帮他继续开垦荒地,将菜地扩大到了四亩,黄瓜、冬瓜、南瓜、豆角、油麦菜等十几种蔬菜也逐渐端上了维和队员的餐桌。在保证了队员伙食的基础上,刘德刚还成功种植出了西瓜、甜瓜等水果。第一次吃西瓜时,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但队员们都吃的得特别仔细。就餐结束,餐桌上留下的只是一层薄薄的外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热带 新鲜蔬菜 开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