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饲料绿肥种植技术 > 苜蓿种植技术

苜蓿的综合管理技术




苜蓿可与多种禾本科牧草进行混种,以改进草层结构,抑制杂草,提高产量。但由于彼此竞争,往往前数年禾草受苜蓿的挤压而后期苜蓿又受禾草的排斥。目前世界各地多用无芒草与苜蓿组成混合草地,但也发生上述不协调的情况。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苗期生长缓慢,须锄草2~3次以免受杂草的危害。越冬前应结合锄草进行培土以利越冬。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以后,亦应进行中耕松土,清除杂草,促进再生。控制和消灭杂草是田间管理的关键工作。

2.施肥:苜蓿对土壤养分利用能力很强,可摄取其他植物不能利用的养分。但由于产量高,自土中吸收的养分远较一般作物和牧草为高。土壤瘠薄,影响甚大。播前应施足基肥,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返青前或刈割以后必须追肥。施肥不仅影响产草量,且可改善牧草的品质。

3.灌溉排水:有条件地区灌溉可显著增加苜蓿的收割次数,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和饲草品质,提高越夏率。干旱或寒冷地区,冬灌能提高土温有利于苜蓿的越冬。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排水可使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冻害减少。

病虫害的防治

1.虫害的防治:苜蓿常见的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椿象、潜叶蝇等。蚜虫集中于苜蓿幼嫩部分吸取其营养,使受害植株嫩茎幼叶卷缩。受浮尘子、盲椿象危害植株叶片卷缩,花和蕾凋萎干枯,结实率降低。潜叶蝇在叶表皮下潜行蛀食,使叶枯黄,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上列虫害均可用乐果、敌百虫等防治。

2.病害的防治:菌核病是危害苜蓿最大的一种病害,红三叶、紫云英亦受害,早春雨后潮湿最易发生,天热减退。主要浸染根颈及根系,使变为褐色、水渍状而腐烂死亡。病部在春季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继则成黑色小瘤状菌核。播种时可用比重为1.03~1.10盐水选种,清除种子内混杂的菌核。施用石灰,喷施多菌灵亦有效。提早收割,使通风透光,可减少病害的蔓延。

此外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锈病、褐斑病、及白粉病等,使茎叶荚果受害,生长受阻,产量减低,影响种子的生产,均可使用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多菌灵、托布津等进行防治。

收获

牧草刈割时期应是单位面积内营养物质产量最高且对植株寿命无影响的时候。苜蓿最适宜的刈割时期是在第一朵花出现至十分之一开花、根茎上又长出大量新芽阶段。此时刈割营养物质产量高,根部养分已积蓄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再生良好。在蕾前或现蕾时刈割蛋白质含量高,饲用价值大,但产量较低,且减少根部养分的积贮,摧残生机,甚至引起死亡。刈割过迟,草质粗老,饲用价值低,且基部长出大量新枝,一次刈收前后两批茎秆,老嫩不齐,调制困难。

刈割时期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青饲的宜早,制干草的可在盛花期刈割。作猪、禽饲料用的较用作牛、羊饲料用的为早,作人工干草用的又较刈制普通干草的为早。如发生倒伏或根部已长出大量新芽时应及早刈割。最后一次刈割应在当地平均霜降期来临前4周进行,使在上冻前能恢复至一定的高度。当年春播的,北方在灌溉条件下,可刈割2~3次,南方可刈割2~4次;夏播的北方不能刈割,南方可割1~2次。第二年生长的苜蓿收割因地而异,北方地区可年收3~5茬,长江流域可年收5~7茬。两次刈割间隔时间通常为35~42天。根据各地材料每亩约可收鲜草1000~4000千克,水肥条件较好的亩产在5000千克以上。如收干草,一般亩产为250~1000千克。各次产量以第一茬为最高,约占总产量的40~50%。灌区风干草为鲜重的20~25%,干旱地区风干草为鲜重的30~35%。

苜蓿留茬高度一般以4~5厘米为度。低则伤及根颈,减损分枝,高则影响牧草产量,且所留残茬有碍新枝的生长和下次的收割。

种子生产

以生产种子为目的的苜蓿留种地应选地势较高,适量施基肥和磷钾肥的地方。每亩播种量0.5~0.75千克,行距40~60厘米。据试验观察行距50厘米者较20厘米者开花早5~7天,开花较盛,结实亦较多。50×50厘米穴播者,亩产种子42.3千克,100×33厘米穴播者,亩产种子34千克。条播行距分别为75、100和121.5厘米者,亩产种子依次为32.75,30.8和15.6千克。宽行条播能增加分枝,减少倒状,通气透光,提高种子的产量。结蕾期每亩用0.05~0.1千克硼酸分2~4次,每次0.025千克溶成0.02%溶液喷施,可促进花粉管的伸长,防止花粉管的破裂,减少花的脱落,保证受精良好。养蜂可增加种子的生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饲料 干草 出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