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饲料绿肥种植技术 > 苜蓿种植技术

中国苜蓿秋眠性、适宜引种与生态区划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为主的草产业正在大规模兴起,苜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盲目的引种,不合理的种植,引起多起生产的损失,给苜蓿产业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提出与生产需求最为直接关联的技术问题就是苜蓿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产量潜能和区划的合理性问题。

本文将从苜蓿的秋眠特性来分析苜蓿的生态适应、引种策略和种植技术问题。

1苜蓿的秋眠性

要了解苜蓿的合理引种和种植,道德需要了解苜蓿的秋眠性。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的耐寒力和生产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之后随着生产区域化的要求,人们对秋眠性的研究日益加深,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制定,苜蓿秋眠性在育种和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对提高苜蓿产量和专业化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苜蓿的秋眠性实际是苜蓿的一种有关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的遗传特性,即秋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秋季某一特定时间旬割后的再生中才可以观察到,而在春季和初夏的刈割中却观察不到。这种遗传变异主源于世界不同苜蓿变异中心的不同基因源,从而形成了1~9级的秋眠水平,1~3为秋眠基因型,4~6为半秋眠基因型,7~9级为非秋眠基因型。苜蓿的秋眠性与产量及其越冬性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纬地区因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影响产量,不足的秋眠会使抗寒性降低。Heichet(1988)指出,更为准确的选择品种或将某一品种种植纬度限制在更狭窄、更适宜的范围内,就可望进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积累和生物产量,因此秋眠性水平是与生产力提高关系密切的因素,是苜蓿引种、生态区域及选择最佳种植期的理论依据。美国曾花费几十年的研究,研究出了美国苜蓿种质资源1~9级的秋眠性级别标准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

2苜蓿秋眠性在美国的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在北纬地区决定种植适宜的苜蓿品种,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它的秋眠水平。美国已经把苜蓿的秋眠性作为苜蓿品种鉴定的一个必测指标。美国苜蓿种子审定委员会(CASC,TNC)每年颁布一次美国苜蓿审定种子名录,其中,秋眠性等级是特性描述的第一指标。

由于美国农业部颁发的《苜蓿栽培品种抗病虫特性鉴定标准》中首先将鉴定苜蓿分为秋眠、半秋眠、非秋眠三大类型。然后再确定各类不同品种的抗病,抗虫特性。

北美洲是世界苜蓿生产最大的区域,其主要生产区域在北纬35°~45°(之间,在美国东部,湿润地有4个苜蓿生产带,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在406~430mm之间。在非湿润地区有3个苜蓿生产带,主要颁布在美国的大平原、山间地带和西南部,其耕作制度主要依靠旱作和灌溉。美国农业部农研局LOSOA/ARS曾颁发了一个植物抗寒性区划地图,将全美划分为十个气候区,根据苜蓿的秋眠性指标,非秋眠品种最适宜种植区是第8~9区,半秋眠品种是第5、6、7区,秋眠品种是2、3、4、5区。第1区和第10区均因气温过高或过低,无适宜品种。这样就为全美范围的苜蓿引种和种植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3中国苜蓿秋眠性

卢欣石曾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对照,对中国94个苜蓿地方品种包括23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秋眠性进行了测定,在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中发现。美国Norsemea品种具有和中国品种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类型组。中国的新疆大叶苜蓿拥有和美国半秋眠苜蓿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类型组。在秋眠性的方差分析中,美国秋眠性为1级的对照品种Norsema和大部分中国品种处于同一秋眠性水平,说明了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约1~3),而新疆大叶苜蓿却和Dnputis品种(秋眠性为5)与Saranac品种(秋眠性为4)等半秋眠类型苜蓿处于同一水平。说明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为1~3),而新疆大叶苜蓿属于半秋眠类型(秋眠等级4~5)。美国的秋眠类型品种,从1~9反映了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非秋眠-极不秋眠九个变异梯阶层次,而中国苜蓿品种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只表现出了约4个阶梯层次,在秋眠性的遗传变异幅中只有美国的一半。纵观以等位基因频率统计的遗传距离(GD),中国为0.029,闩国为0.0422,中国品种也正好是美国的一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对照 气候 地方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苜蓿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