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地处浙江沿海,是我国主要的西兰花种植区,其中上盘镇则是冬春西兰花的最大的栽培基地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市种植1万公顷,占浙江省西兰花种植面积的3/5以上,年出口1万余t,已成为台州市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之一。在西兰花引进种植的十余年间,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现将其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品种
根据栽培季节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抗性品种。早熟以耐高温品种为主,如优秀等;中熟以中温型品种为主,如四季绿、绿带等;晚熟则以低温型品种为主,如圣绿等。
2栽培季节
我市西兰花一般以秋冬栽培为主。根据早、中、晚熟不同的品种,播种期8月初至9月中旬,采收期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中旬。
3育苗及苗期管理
3.1育苗
可根据栽培条件和要求,选用常规露地育苗和穴盘育苗等多种方式,同时应具备防雨、防虫、遮荫等设施。
3.2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朝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块,最好是近几年未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肥沃园土作苗床。在播种前几天适度深翻旋耕晒土,每1平方米苗床施腐熟过筛有机肥15kg、硫酸钾复合肥30g,并用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及5%锐劲特1500倍液进行土壤灭菌杀虫,整平畦面。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过筛细土混合,播种时2/3铺于床面,1/3覆盖在种子上。每667平方米大田需苗床10平方米。
3.3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及品种特性,选择适播期。播种前用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温汤(55℃)浸种1~2h,晾干播种(该法不适合包衣种子)。畦面浇足底水,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20~25g,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覆细土(药土)0.6~0.8cm,在床土不湿的情况下适度镇压,铺设双层遮阳网,然后浇水等待出苗。
3.4苗期管理
出苗后不宜多浇水,否则极易引起秧苗徒长及猝倒病的发生。若遇高温干旱,则应适度浇水。幼苗2叶1心时分苗假植,按8~10cm株行距,大小苗应分类,假植后浇水活棵,活棵后床土不干不浇水,浇水时宜浇小水或喷水。穴盘播种的不进行假植,但要及时间苗,以便培育壮苗和齐苗。春季定植需进行低温炼苗。夏、秋季育苗,气温太高时用浇水、遮荫等方法降温。于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浇水,要防止苗床过干,同时防暴雨淹没苗床,及时排除苗床积水,以控制病害发生。
3.5病虫害防治
苗期常见的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黄曲条跳甲、菜青虫、蚜虫及夜蛾类害虫等,除了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及苗床处理外,为了预防在出苗后病虫害的发生,一般在苗期喷杀虫剂和杀菌剂2~3次,喷药可安排在第2片真叶、第4片真叶及定植前1~2天进行,中间两次的喷药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近几年霜霉病流行,定植前1天可用7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600倍液等喷施,做到带药定植。立枯病则用43%好力克5000倍液;猝倒病用64%杀毒矾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等药剂防治。黄曲条跳甲、菜青虫可用,5%锐劲特1500~2000倍液防治;夜蛾类用10%除尽1500倍液或5%卡死克1000~1500倍液于傍晚喷施防治。
4田间管理
4.1定植前准备
应选择非十字花科蔬菜园地,在定植前15~20天深翻30~35cm,暴晒,要做到深沟高畦,直沟深30cm,横沟深35cm,连沟畦宽3.2m(或1.4m),畦面平整。基肥以优质有机肥、进口复合肥、复混肥为主。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以优质腐熟猪厩肥为主)1500kg、氮肥4kg、磷肥3.6kg、钾肥6kg或复合肥40~50kg,硼砂1kg。晚熟品种可酌情减少施肥量。
4.2定植
一般在播种后1个月左右、5~7片真叶时进行定植。保鲜球出口的栽培密度为行距60~70cm,株距40~50cm,即每667平方米种植2100~2300株。当秋季晴好天气时,定植必须在下午4∶00后进行,大小苗分开,带土定植,浅栽轻压,边栽边浇少量水,次日早晨浇透活棵水,天气炎热时需连续于早晚浇缓苗水4~5天。
4.3定植后肥水管理
西兰花既不耐涝又怕干旱,缓苗后以排水为主,防止徒长和渍害。根据西兰花需肥规律,除施足基肥外,一般需追肥2~3次。在缓苗至现蕾1个月内中耕松土2~3次,后期松土可与追肥结合。
以667平方米计,早中熟品种第一次追肥为定植后10天,条施磷酸二铵8~10kg;第二次追肥在当花蕾直径2~3cm时,施优质复合肥25~30kg和氯化钾5~10kg。晚熟品种第一次追肥为定植后半个月左右,条施磷酸二铵5~7kg;第二次追肥在接近现蕾时,条施复合肥15~20kg和氯化钾5~10kg。第三次追肥为蕾肥,即当花蕾直径2~3cm时,施优质复合肥25~30kg,同时用0.2%磷酸二氢钾加0.25%硼酸液,进行叶面喷施1~2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shucai/35/2010-05-23/7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