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辣椒种植技术

大棚彩椒春季栽培技术




  4) 定植后管理 ① 温、湿度管理。大棚彩椒生产是通过放风来控制温、湿度。彩椒喜温怕霜冻,春大棚生产前期要注意保温,适时放风。否则大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引起植株徒长,导致落花、落果、植株发病而造成减产。 温、湿度管理采用如下方法: A. 定植后5~7天,密封大棚,以提高棚内地温和气温,促进幼苗早发根早缓苗,采用多层覆盖的,白天应将保温帘膜(二道膜)和小拱棚上覆盖的薄膜都揭开,以利透光和提高地温,晚上再盖严保温。在此期间棚温超过32℃,可将大棚中缝稍打开,进行少量放风,当棚温下降至30℃以下时即把放风口关闭。当空气湿度大时,短期棚温可超过32℃,应及时放风,控制夜间棚温15~20℃,地温14~18℃。 B. 缓苗至开花坐果阶段,定植1周后,幼苗叶色转绿,心叶开始见长,即可浇缓苗水,之后开始逐渐放风,晴天上午保持棚温在25~30℃之间,最高不超过32℃。一般当棚温上升至25℃以上时就应打开侧缝进行放风,此后随着外界气温和棚温不断升高,逐渐扩大放风口,尽可能不使棚温超过规定的上限。夜晚尽量使棚温保持在15~20℃之间,如果外界气温在10℃以下时,夜间大棚四周仍需要围盖草苫保温,外界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撤去草苫。采用多层覆盖保温帘(二道幕)和小拱棚膜,在15℃以上时可不再覆盖,如稳定在15℃以上时,则撤除。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晚上不再关闭风口,即可进行昼夜通风。进入夏季高温季节,外界气温高于30℃,除把顶缝开到最大限度(1米左右)外,还需把大棚两侧的围裙膜撤除。遇到阴天时,要注意适当降低棚温,一般宜比晴天温度低,应低5~7℃。 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的管理是相互联系的,放风不仅可能降低棚温,而且可以降低湿度,彩椒不需要过高的空气湿度,否则容易感染多种病害。为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侵染,在每次灌水之后必须加大通风量,以降低灌水后棚内增加的空气湿度。 ② 水分管理。春大棚栽培的彩椒,定植后应立即浇水。定植时因温度还较低,水分散失慢,故浇水量不宜过大。如浇水量过大,地温更不易回升,从而造成长期低温高湿环境,引起大量沤根死苗。小高畦栽培时,浇水量可大些(有地膜覆盖的比天地膜的水量可更大些),但水面不能高过畦背。定植后7~10天可浇缓苗水,这段时间为控制营养生长,一般不进行追肥。在缓苗水浇后进行中耕蹲苗,蹲苗期间要中耕2~3次,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和促进缓苗。适当控制茎叶生长,以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春季大棚彩椒栽培中要避免湿度过高。否则在前期低温高湿易发生灰霉病,在后期高温高湿易发生炭疽病、疮痂病等。开花结果期还会影响授粉降低坐果率。棚内相对温度一般保持在70%为宜。为此在水分管理上,在做好浇水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通风降湿工作。晴天温度较高时,要及时放风,阴天温度较低时也要适当放风。以防止棚内空气湿度过高。 ③ 追肥。春季大棚彩椒栽培,一般去掉门椒,对椒坐果前不追肥,对椒坐果后浇水时开始随水追肥,每667平方米追硫酸铵20~25千克,以后每浇1~2次水追一次肥,每次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15~20千克。中后期除进行正常追肥外,还需适当进行根外追肥。一般进入盛果期后,可每周喷施一次浓度为0.1%~0.3%的磷酸二氢钾。 ④ 培土、立护竿。春季大棚彩椒随着温度的回升,一般发秧较快,为防止坐果后植株倒伏,影响植株正常开花结果,在植株封垄前应进行培土。培土不宜过早,否则易使根部处于相对较泞的土层中,地温回升慢,根系发展也慢,从而影响地上部生长。培土时要把沟中土培于植株基部,厚度约5~6厘米。此外,除进行培土外,还要在每行植株外侧插竹竿,绑横栏,以防止植株倒伏,也便于采收时在垄间行走。 ⑤ 除草和整枝。浇水后结合中耕及时清除棚内杂草,前期一般不进行整枝。但到生长中期,需要整枝,以免植株生长过旺而导致通风不良,造成落花落果,病害发生和植株养分过于分散和影响主茎开花坐果。 ⑥ 喷生长素。为了防止前期低温造成落花落果,一般在四门斗以前使用,可使用浓度为20~50毫克/千克的萘乙酸和30~50毫克/千克对氯苯氯乙酸(防落素)喷花,开花前一周喷一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彩椒 地温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