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番茄。其寄主为番茄和辣椒,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有日趋严重之势。2005年笔者在定州发现有该病发生。番茄染病后,植株发育迟缓,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对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望广大菜农提高警惕,做好播前种子处理及以后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1.病原病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感染,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先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秆症状和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疮痂病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本病与细菌性疮痂病的主要区别是番茄受该病侵染后果实不腐烂,茎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
2.发生规律
种子带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即可发病,之后传人大田,并随雨水、农事操作传播。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以至造成流行。25℃以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通常叶面保湿24小时以上有利于病情的扩展,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不显症),由于该菌在北方冬季保护地番茄上可以平安越冬,因此往往直接来源于邻近的病田。
3.防治方法
3.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
3.2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
3.3种子处理 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2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4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5灌溉、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尽量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3.6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30%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也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2000~3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shucai/10/2008-12-12/6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