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猕猴桃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南方,东北产猕猴桃主要有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na Planch)、软枣猕猴桃(A.arguta Planch)、狗枣猕猴桃(A.kolomikta Maxim)3种,从目前东北猕猴桃的繁殖、栽培和利用来看,缺乏相关研究,软枣、狗枣猕猴桃在我国有零星引种栽植,尚无成功经验,对葛枣猕猴桃栽培和利用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
葛枣猕猴桃又称葛枣子,深山木天蓼,为猕猴桃属落叶木质藤本,是我国猕猴桃属中最耐寒的种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牡丹江林区,吉林省、辽宁省也都有分布。葛枣是珍贵的保健果品,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绿色无公害食品。黑龙江省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几乎无污染,是发展绿色食品猕猴桃的天然基地。葛枣猕猴桃用途广泛,可利用其果、叶、茎,用于水果、饮料、纤维、药用、酒原料等。它所含主要药用成分:配糖物(苯)、沉香醇、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降低生物内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功效,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同时它能增加入的免疫功能,有减轻疲劳,延缓衰老的疗效,具有很高的食用及医疗保健价值。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和出口国,猕猴桃生产和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新西兰于 1904年从中国引进猕猴桃,40年代开始商品生产,栽培面积已达18000公顷。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猕猴桃成功,其中,意大利、美国、法国、日本、智利等国的科研和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我国早在一千年前就将猕猴桃作为野生水果食用或药用。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等省有栽培猕猴桃历史,1978年各省区开展猕猴桃调查研究,开始进行人工栽培。1990年后发展速度加快,在资源调查、良种选育、苗木繁殖、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中华猕猴桃自1961年由河南伏牛山区向北推进6纬度在北京引种成功,并建立起国内第一个栽培模式。我国先后选出1400多个优良单株,普遍具有丰产、口味好、适应当地生态条件。我省的葛枣猕猴桃资源丰富,但处于野生状态,尚无人工栽植,在果品产量和品质方面尚不具备形成一个新的种植业的基础,发展葛枣猕猴桃栽培和利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保护资源与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我国的一项国策。生活质量中最主要的一个方向是食品质量。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把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列为其中一项重要行动方案。《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要求积极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现在黑龙江省已有9个品种128个产品得到绿色食品的认证。其中产品和食品占98%,而林业系统生产并取得绿色商标使用许可证的产品还不到全省的2%,这与林区拥有的优越生态环境与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极不相称。据日本生物资源教授樱井英敏研究证实,葛枣含VE、Vc含量比较多,将其混合于糖果面粉中,也可制茶,达到食疗的目的,而且是抗高血脂、抗癌、防心脑血管病保健品,199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表明,91.6%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感兴趣。77%的美国人表示喜欢绿色食品。40%的欧洲人更喜欢有机食品。在国内,人们对高质量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据对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调查,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因此,发展葛枣资源及产品的前景十分广阔。
葛枣猕猴桃资源具有很强的抗旱耐寒能力,选育种植优良品种,几年便可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在40年以上,是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型果树。葛枣猕猴桃全身是宝,藤蔓中含有大量优质植物胶和纤维,可以制成高级纸,种子、花可入药。我省葛枣猕猴桃资源丰富,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状来看,发展葛枣猕猴桃产业潜力巨大,将为食品、饮料、医疗保健、特殊营养物质提供新的资源。葛枣猕猴桃来自林区,拥有的优越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属于天然绿色食品。近几年来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重视,但其生产及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葛枣猕猴桃的利用,将极大的带动林区经济发展。为我省特色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葛枣猕猴桃适于山地和荒地生长,可在林间或集中建园栽培,然而,黑龙江省东部林区的葛枣猕猴桃自然分布不均匀,其种群还基本处于野生状态,品种退化单一,果实质量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资源破坏严重,浅山区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急需加强猕猴桃资源的保护,进行品种改良,选育新品种,形成完整配套的集约经营和栽培管理技术。时下正值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关键时期,尽快寻求一种新型产业以替代木材这一主产业乃当务之急。葛枣猕猴桃资源在黑龙江东部林区有大面积的分布,有许多适于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栽培葛枣猕猴桃具有十分诱人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发展栽培葛枣猕猴桃,使林区尽快走出困境,以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可持续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sg/9/2008-12-12/8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