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小麦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晚茬麦催芽机播技术


晚茬麦栽培的主要矛盾是从播种到越冬的积温不够,浸种催芽已成晚播争早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大面积催芽机播有一些特殊问题,未见报道。新洋农场有12年应用实践,1996年以后水稻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品种为迟熟粳稻,晚茬麦一般占植麦面积的40%以上,均采用催芽机播。1996、1999年催芽机播面积在2500公顷以上,占小麦面积的80%左右,最迟播期在12月上中旬,也取得了全苗。对大面积机播晚茬催芽麦的研究总结如下。

  1 晚麦催芽机播的优点

  1.1 提前出苗

  11月上中旬机播的胚根鞘充分伸长的麦种比干种子提前出苗3~4天,迟播提前天数更多。

  1.2 逆境下有利于争全苗

  过迟播种的晚茬麦,发芽出苗慢,容易受到田间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浸种催芽是在适温下进行的,发芽时水分适宜,就能提高田间出苗率。

  1.3 减少杂草

  干旱年份,在有夜潮特性的偏砂性土壤上晚播棉后麦催芽机播能原墒提前出苗,因杂草出土深度较浅,原墒出苗相对困难,这就拉大了麦子与杂草出苗的时间差与密度差,杂草出土后进入冬季缓慢生长与越冬期,春季晚茬麦的生长优势抑制了杂草生长,再加上土壤耕翻草子被深埋,杂草明显少于棉套麦。据调查早春田间杂草密度只有棉套麦的16.7%。

  2 浸种催芽的条件

  2.1 温度

  据我们观察,15~25℃发芽率都能达到较高水平,30℃稍有下降。适度低温主要表现为发芽缓慢。结合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发芽温度以20℃左右较好。

  2.2 水分

  在介绍浸种催芽方法时,常见的是浸种一昼夜。我们1996年11月上旬用港啤1号大麦在烧杯内封闭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当种子吸水相当于风干重的30%时,露头(露白)率为14.0%,露白种子的胚根鞘都不能充分伸长;吸水35%,露头率71.5%;吸水40%,露头率77.5%。1997年11月18~21日在室温10~14.5℃下采用同品种同方法浸种堆闷发芽83h,由于该年种子质量好于上年,不同吸水量的露头率均高于1996年,但吸水30%的露头率仍较低。吸水40%~50%最有利于发芽,但从大面积机播角度出发,既要露头率高,又要种子体积小,机播用种基本上只是胚根伸出胚根鞘不能太长,大麦种子吸水以种子风干重的40%左右为宜。对等同于上述5种含水率的宁麦9号小麦进行模拟堆闷发芽,结果露头率分别为63.5%、89.5%、96.5%、96.0%、93.5%。在低含水率条件下,小麦的露头率高于大麦,看来小麦发芽所需含水率要低于大麦,兼顾发芽整齐度与种子体积,便于控制发芽进程,以吸水38%左右为宜。大麦吸水40%,在水温10℃时,需浸24h;15~16℃需浸15h;17~18℃需浸12h。但大批量种子浸种时,一般沥干时间较长,或种子与容器间有明显附着水,而且大麦小麦现在都采取浸种后沥干,再捂至种皮不潮时带水拌药,水量要占干种重的5%~10%,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减少浸种时间。

  3 遇雨需推迟播种时的控芽技术

  3.1 停止浸催

  雨前对不能播种的正在处理的麦种,首先立即停止一切浸种催芽工作。浸种的麦种捞起爽水沥干,再摊晾。催芽的麦种除马上播种的外,一律停止堆闷,充分利用一切场所薄摊勤翻,开启门窗通风,用电风扇吹风,散温散湿。不管浸种催芽到何种程度,停止进行的时间越早,控制发芽越主动。

  3.2 控水催芽

  在保证发芽良好的前提下,我们采用最少程度吸水的方法,除减小麦种体积便于一次机播外,在遇雨推迟播种时,便于控芽生长。2001年4月比较了单二大麦和扬麦158小麦吸水38%和40%时模拟大批量种子堆闷发芽的萌动状况。结果表明,扬麦158吸水38%与40%萌动状况非常接近,单二大麦吸水38%比吸水40%萌动状况略差。这与1997年用扬麦158及港啤1号所做的结果趋势一致。吸水 35%对发芽的影响,港啤1号明显大于扬麦158。因此,从提高控芽安全的角度出发,小麦浸种可考虑吸水38%甚至更低,大麦掌握在38%~40%之间较适宜。遇雨时摊晾通风好,使种堆温度控制在室温,又能有效地散失水分,即使遇上短时连阴雨,也能较好控制胚根伸长。大麦小麦吸水38%(含种皮上的附着水)的形态为:用指甲揿种子上部,明显感觉较硬,揿痕很浅而不明显,揿种子基部则感觉软,但又不是很软,揿痕有一定深度。大麦小麦吸水35%的形态为:用指甲揿种子上部,揿痕几乎看不见,揿种子基部,有带硬的感觉,揿痕虽不深,但仍很明显。堆闷后种皮上的附着水被种子吸收,种子软度会加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小麦 出苗 发芽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