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 棉花种植技术 > 棉花种植技术

棉花单产皮棉150千克以上的栽培技术


    近两年我团在棉花生产上大力推广高密度栽培及组装配套新技术,加强了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在遭受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大丰收。更可喜的是,连续两年单产皮棉150~180千克的高产条田成批涌现。在多灾年份的2003年我团棉花单产(皮棉)达150千克以上的面积为2386公顷,占棉花总播面积37.7%,单产(皮棉)180千克以上的面积约1093公顷,占棉花总播面积17.3%。

    一、强化抗灾夺高产意识,把握好主动权

    在管理措施上,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切实抓好常规措施落实。浇足底墒水,治好盐碱;播前适墒犁地,严格整地质量;人工粒选种子,种子包衣,药剂拌种,严把播种质量关等。二是进一步完善棉花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工作。三是高产田棉花最佳播期为4月7~15日,播期不需再提前。四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五是增施有机肥,深施基肥;膜下滴灌也应推迟滴头水,促主根下扎,多发侧根,增强抗旱能力。六是适当提前打顶,以防贪青晚熟。

    二、单产皮棉150千克以上产量结构

    除低产田、沙性地及次宜棉区外,在中等肥力以上(含中等地)土地上,采用和推广现行的棉花品种及配套的高新技术种植,单产皮棉150千克以上其产量结构是:667平方米收获株数为13500~15500株,总铃数8.5~9.0万个,单株结铃5.5~6.5个,平均单铃重4.7~5.0克,衣分40%左右,籽棉产量400~440千克,皮棉产量160~170千克。

    三、抓匀度、促齐度

    匀度指棉株个体生长匀称,发育稳健,株型合理。齐度指棉田棉株群体高度一致,叶色一样,不早衰、不旺长、清秀整齐。匀度是齐度的条件,齐度是匀度的体现。

    单产150千克以上高产田,其行株距配置以宽窄行带状式为最好,适当放宽大行,适当缩小窄行和株距,即“宽行密株”,平均行距34~42厘米,株距10~12.5厘米。如(66+10)×11.5,(50+10)×12.5,(55+28)×11.5,等,这些配置方式,667平方米理论株数在15000~17000株以上。同时,这种配置既有利于地力和光能的充分利用,挖掘其群体的增产潜力,又有助于棉株个体生长发育,发挥其自身调节的能力。前期个体发育好,后期群体不郁蔽,通风透光,缓解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四、科学促控,全程稳长

    1.科学肥水运筹

    ①施肥 667平方米施农家肥0.8~1.0吨或油渣80~100千克、尿素45~50千克、三料磷肥15千克左右、硫酸钾5~8千克,硼锌微肥及磷酸二氢钾2~3千克。氮、磷、钾比例,南疆为1∶0.3~0.35∶0.12~0.14。施肥原则是,深施基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适当提高生育期间追肥量所占的比例。

    基肥:沟灌和软管灌棉田,磷肥全部、钾肥总量的70%~80%、尿素总量的50%~70%作基肥,剩余部分作追肥。滴灌棉田,饼肥全部、磷肥全部或80%、钾肥70%左右(沙性地为50%~60%),尿素总量的40%~60%作基肥,余下部分在生育期间随水滴施。

    花铃肥:常规沟灌棉田,花铃肥一般分两次开沟施入,即始花期和盛花期前轻后重,始花期667平方米施尿素8~10千克、硫酸钾2~3千克,盛花期667平方米施尿素12~15千克、磷酸二铵3~5千克。后期为增铃增重,防早衰,结合浇三水或四水补施壮桃肥(8月上旬),采用土滴灌法滴施尿素4千克左右,对上部叶片较小,叶色淡,中、下部坐桃较多的棉田可适当多施,但不要过迟过量。滴灌棉田,生育期间视土壤肥力、质地,分5~7次667平方米滴施尿素或棉花专用肥30千克左右,其中始花前后一次,初花期一次,盛花结铃期3次,结铃盛期1~2次。667平方米滴肥量前、后期为3~4千克;中期为4~5千克。沙性地前期不宜大,后期注意补滴。中后期滴氮肥时,配合滴施少量的磷酸二氢钾,有利于增铃重、防早衰、减少脱落。

    长势弱的棉田或地段可在7叶期喷施1~2次叶面肥。盛花结铃期喷施2~3次叶面肥,以及时补充营养,促早熟,防早衰。

    ②生育期灌溉 常规沟灌棉田,生育期浇水4~5次,头水是关键,一般见花灌头水,不旱不灌,667平方米灌水量60~70立方米,坚持细流沟灌,灌至沟的1/3。沙性地可适当早浇头水,看苗追催蕾肥。间隔10天左右浇二水,667平方米灌水量80立方米,以满足花铃期对水份的需求。三水、四水15天左右浇一次,后期棉田不能受旱。8月中下旬至9月初停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滴灌 尿素 立方米 皮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