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初次侵染的病斑多出现于水仙叶子尖端,呈褐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病斑可下延叶的1/3甚至更长,易与冻害引起叶尖成段枯焦现象相混淆。大量的再次侵染的病斑出现于叶和花梗上。起初为褐色斑点,后发展成为椭圆形、纺锤形、半圆形、不整形的病斑。单个病斑的大小,横径可达1厘米,长径可在4.5厘米,褐色。病斑相互合并后可呈细长的大型褐色条斑,病斑周围黄化,上下端尤其迅速。病斑在边沿时,感病部位因停止生长,引起叶片扭曲,后期病部破裂。湿度大时,病部密生深褐色小点。花梗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常弯曲畸形生长。严重时水仙地上部常提前4~8周枯死。
病原为Stagonoscurtisii(Berk.)Sacc属腔孢纲、球壳孢目壳多孢属。病部的深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140~180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或多胞。多胞的有1~3个分隔,以3个分隔居多,分隔处有缢缩或无缢缩,含有众多的油球,大小为14.8~26.0×5.2~8.0微米。单胞的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3.0~6.6×2.5~3.0微米。
传染途径水仙大褐斑病病菌在球茎的颈部膜质鳞片内越夏越冬,或在孤挺花、文殊兰等其他寄主上越夏,在病残体或自身的幼苗叶上越冬。
发病条件病菌适温为20~26℃,4月份气温较高,4~5月间雨水过多时病重。栽植过密,或盆栽放置过密,排水不良时病重。水仙种或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多花水仙病重,青水仙、喇叭水仙、臭水仙感病较轻。侵染多发生在叶片自然披落易截留雨露的部分,病菌从伤口侵入也可以气孔侵入。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夏的病残体,种植前除去种球外壳的膜质鳞片。
2、加强栽培管理,不使花盆放置过密,通风透光良好。
3、种植前种球用0.5%福尔马林液浸泡3~5小时,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2小时,可以减少初侵染。同时,在11月上旬喷杀菌剂,也可减少初侵染。初春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的杀菌剂有1%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等。在波尔多液中加入0.1%粘着剂聚乙烯醋酸酯时可以提高防效,降低波尔多液毒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hua/29/2010-08-23/10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