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热病”一词的含义并不确切,曾被用作指高致病性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现在兽医临床实践中还是被沿用但通常范围更加宽泛——通常指繁殖蓝耳病感染发病;特别是在疑似病例的判定中还经常被用到。近年来猪“高热病”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均有猪场发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疫病。
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在该病的诊断中应根据临床指标和病理指标作出疑似诊断即初步诊断,后经病原学诊断确诊。在实践中生产一线的兽医人员通过猪群的临床症状表现和现场病理剖检对该病疑似病例及时和较准确的诊断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病毒毒株和致病性差异较大、猪只本身健康状况各异、继发感染多样,同时责任重大后果严重,往往在初诊环节中出现较大偏差,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在现场诊断中要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等方面作详尽的了解与对比,反复鉴别,从而建立初步诊断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策略。
一、流行病学
疫情各季节均可发生,但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表现更为明显。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差,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抵抗力下降,加上夏、秋季天气较为炎热,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容易氧化而失效,甚至发霉变质,常成为本病夏季高发的诱因。“高热病”可见于不同日龄猪群,一般主要在保育仔猪、生长肥育前期造成免疫力低下,继发或混发细菌感染而表现明显发病和死亡,但在新感染场由于缺乏抗体的保护,母猪和哺乳仔猪病情也十分严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中病毒变异株流行病学的描述为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猪群蓝耳病病毒常规毒株感染则呈隐性感染,造成猪群健康状况差、生产成绩不佳,免疫低下、疾病多发,形成“隐性损失”。
二、临床症状
由于“高热病”群发性强,继发感染复杂而严重,现场诊断中要养成由群体到个体、由一般到特殊的猪群观察习惯。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群体发病特征等做出综合而客观的判断;切勿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到少数重症个体而忽视对猪群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
(一)母猪繁殖障碍
怀孕母猪:流产的比例差别较大,可分为三种情况。如果原母猪群有较严重的隐性感染,母猪生产指标一直表现不佳,若无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只是在某些外界环境诱因的作用下出现流产比率升高,一般不表现集中而明显流产,流产比率低于15%;如果母猪生产指标表现良好,若有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则会表现明显流产,流产比例可达15%~30%,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常在2周内,仔猪群有明显发病和急性死亡。如果生产管理较差,又有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流产比例可高于30%,仔猪群常表现混合感染,造成高死亡。
发病初期表现为食欲减少甚至废绝,精神沉郁,嗜睡,部分猪只较重剧咳嗽,体温约40.5℃;易疲惫,驱赶后站立步态不稳,前肢常屈曲,伴有后肢麻痹;随着时间延长常表现皮肤苍白、被毛粗乱竖立,体驱颤抖,少数猪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发病时间短、流产比例高并伴有较高体温的母猪常发生在怀孕后期,产出“白胎”;隐性感染的母猪群则表现各阶段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淘率较高,母猪产后易发子宫炎、阴道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受胎率下降。
哺乳母猪:早产,无明显乳房炎,但表现产后无乳或少乳,中药通乳或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改善。一定比例的哺乳母猪因呼吸障碍而突然死亡。
(二)仔猪
产房仔猪:如果病毒毒力较强,产房则表现较明显。较小日龄仔猪表现昏睡,丧失吃奶能力,脱水、营养不良及衰竭死亡。较大日龄仔猪常因体温升高而挤作一团或因感知障碍而离群独处,眼睑水肿;耳和腹部乳房皮肤可见充血、淤血形成青紫色斑块;口鼻因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奇痒,频频用鼻镜部和口端摩擦,鼻孔及鼻镜有水样或粘稠面糊状分泌物。如果是隐形感染,仅在产房后期仔猪表现断奶重偏低,仔猪大小不均,生长发育缓慢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0-09-28/14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