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要想多赚钱必须根除一切错误“养猪观念”


  我国猪病多发、养猪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我们的养殖方式和疾病控制措施存在很大问题。我国的养猪行业在引进外国先进饲养方式上存在着“邯郸学步”的现象,在观念上存在很多误区,错误的认为“大群化”就是“规模化”;“集中化”就是“集约化”;“高密度化”就是“工厂化”。猪群越扩越大,密度越来越高,环境越搞越差,疫苗越用越多,药物越用越多,方法越搞越洋,研究越来越细,猪病越发越多。主要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猪病是猪、病原体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盲目追求所谓的“规模化”

  错误认为饲养1头猪赚150元人民币,饲养1万头猪就可以赚15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自繁自养赚得就更多。事实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在市场价格平稳的情况下规模大了赚钱反而少了,有的甚至赔钱了。原因是我们养猪从业人员多数为不懂养猪的人,盲目崇洋媚外,错误的认为“规模化”就是大群化,把“集约化”当成集中化,把“工厂化”看作是高密度化。由于观念上的错误,使得猪场在建设上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营养供给、环境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不符合科学,严重违背了猪的自然生物学属性,导致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各种疾病常发不断,难以控制。规模化的危害如下:

  “规模化”使猪群经常处于应激状态

  规模化饲养使猪群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使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散变得更加容易。由于采食、饮水的相对不方便和争斗易患普通病,导致咬架、咬尾现象多发。咬架、咬尾的主要原因是情绪的变化,是猪不舒适的表现,营养的缺乏并非主要原因。应激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影响正常免疫功能的发挥,使猪只易受病原感染。病原体数量增加,致病所需要的病原体数量变少,导致发病率升高。在同一地区,100头猪的猪群和10000头猪的猪群中病原的表现有巨大的不同,在比较大的猪群中导致疾病发生所需要的病原体数量比较少。规模养殖中病原微生物不容易消灭和清除,和小群体比少量的病原微生物就可以致病。美国学者研究证实:养殖数量每增加一倍,传染病发病机会增加四倍以上。

  “规模化”导致环境恶劣

  温度的不适宜和湿度过大以及有害气体超标,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污浊的空气导致呼吸道病多发,原因是呼吸道黏膜屏障和分泌免疫物质的功能经常遭到有害气体的损害,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有学者研究证实:在PCV2的动物回归实验中,实验室接种病毒不发病而在模拟生产条件时会发病。生产上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氨气对猪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相当严重,氨气浓度为25PPM时日增重下降6%;50PPM时日增重下降12%;100PPM时日增重下降30%。规模化增加了消毒的难度,同时杀虫、灭鼠难度亦随之增加。

  规模化还为虫、鼠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规模化常常导致密度过大,使猪的抗逆性严重变差,而这种变化养殖者要时刻面对。有学者研究证实:1平方公里面积内饲养12条狗会使犬温热流行,而少于11条则不发生流行。密度过大也造成采食、饮水不便。密度大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易于传播疾病。密度大本身也是很大的应激如容易造成咬尾、咬架等。规模化采购导致质量控制变难,日粮中常常含有污染成分如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可大量消耗体内的维生素,降低猪抵抗力和引起免疫抑制。规模化所形成的封闭式饲养造成猪只间的病原谱差异过大,即猪免疫状态和所带病原体的差异很大。在开始时,很可能猪场每一部位的病原体数量和猪的免疫状态都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出现差异。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带有不同病原体及不同免疫状态猪只常混合在一起。这些差异导致了猪群发病率的升高。

  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中,病原体与猪的关系已发生变化。过去猪群早期感染发病是在有母乳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猪的感染推迟到没有母乳抗体时,所以疾病发生严重。规模化饲养的断尾、剪牙对猪只是很大的应激,改变了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影响正常免疫功能。容易造成创口感染,而使油脂猪、败血症的发病率升高。实验证实:断尾、剪牙并未减少打斗损伤和提高生产性能。规模化的限位饲养导致母猪发生肢蹄病,母猪发生难产,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表现不明显,母猪返情率升高。公猪性欲低下,公猪精液质量差。最终结果导致使种猪使用年限缩短。规模化饲养的早期断奶是在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时进行断奶,常常会使仔猪易发腹泻类疾病,进而使仔猪发生生长停滞。同时,使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升高几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原 母猪 传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