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如何解决当前养猪与环保的矛盾


养猪与环保的矛盾为何日趋激化
有句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大量的猪粪尿未经彻底处理集中排放,势必污染环境。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养猪与环保的矛盾日趋激化,“限养令”、“禁养令”及强行拆移已履见不鲜。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4大原因:
1.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猪只食量大、粪尿多,粪尿污水浓度高。一个存栏6000头的猪场,每天消耗饲料约12吨,约产生猪粪12吨、猪尿19吨、污水约70吨~150吨,排放量很大。一个万头猪场的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此外,猪粪尿污水COD浓度很高,猪粪约为21000mg/l,猪尿约为18000mg/l,污水约为12000mg/l。许多政府主管部门和养猪户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量之大和污染之严重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只管养猪不管排污,先污染后治理。
2.猪场场址选择错误
2006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猪场和养殖小区。但由于许多地方早期甚至到目前还没有规划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致有不少规模养猪场建在禁养区内。
3.猪场环保投资严重不足,工艺设施不完善
规模养猪场大量的粪尿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转变成肥料、能源(沼气)等可利用物质,这就需要投资。国外养猪场一般用于环保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25%,而我国大部分猪场环保投资不足10%。现在建一个万头猪场总投资为800万元~1000万元,环保投资达到80万元~100万元的都很少。投资不足,工艺设施肯定不完善,粪尿污水不能完全处理及利用,“达标排放”也只是一句空话。
4.规模过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规模养猪场即使建设在适养区,也有个环境承载能力问题,规模与环境要匹配。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后必须就近利用,特别是污水,否则运输成本太高。
现在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和利用的工艺很多,工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匹配的环境空间也不同。(见表1)
菜地、鱼塘、果园、茶园、牧草地和其他农田都是猪粪尿、沼液、沼渣的好去处,当然适量施用很重要。
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足,盲目扩大饲养规模,搞几百万头养猪大县。小区城、大规模,猪粪尿污水无法就近处理利用,这是养猪与环保激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政府和养猪户一起努力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关键
政府的职责
养猪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内容很广,解决养猪与环保问题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要解决养猪与环保的问题,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有作为,而且要从长远着想,千万不要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规划部门要把它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尽快落实。近几年规模养猪场发展很快,在禁养区、限养区随便建场的情况履见不鲜,过不了几年又将面临拆迁的困境,既劳民伤财,又影响社会和谐。
2.加大对新老猪场环保工程的扶持力度。政府必须加大对新猪场环保工程建设和老猪场环保工程改造的扶持力度。
养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利用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果要建一个较完善的工程,一个万头猪场约需100万元以上的投资,如果没有政府资助,养猪企业很难承受。一般工程完工后,运行费用不高,而且肥料、沼气发电等都可创收。所以政府只需一次性资助工程建设。即使政府全资支付,一个万头猪场运行20年,出栏20万头猪,平均每头猪政府的资助也只有5元。
我国现有老猪场由于环保投资不足,大部分工艺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所以对老猪场环保改造工程的扶持更为迫切,各级政府要逐一落实,逐一解决。
不管是对新场还是老场环保工程的扶持,政府应该采用常规化、标准化,保证公开、公正、公平,一定要彻底解决问题,避免有些猪场挪用政府专项资金另作他用。
3.给禁养区、限养区的拆迁户足够的补偿金和宽限期。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违反国家物权法,完全不顾禁养区、限养区拆迁户的困难,给的补偿金很少,时间又很短,让拆迁户苦不堪言。同时因强行拆迁,引起冲突,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社会和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畜牧 沼气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