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养猪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原始养殖方式多以放牧为主。猪与大自然紧密接触,随时采食天然植物、动物、矿物质和水,猪的排泄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降解转化,肥沃了土壤,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在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造就了自然猪群繁殖力旺盛,抗病力强,发病少,但数量和规模很难满足人类需求。这种较原始的养殖方式,由于农业生产力和养猪业发展而逐步走向消亡。
农业耕种模式的改变,为养猪由半放牧模式逐步转为圈养模式创造了条件。饲料工业的兴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养猪业走向了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猪的生长潜能得到了极大发挥。但是,高密度的工厂化饲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生态问题:高剂量的抗生素、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添加,不仅破坏了动物体内的生态平衡,也恶化了外部养殖环境,严重影响了猪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猪发病率大大增加;集中排放的粪便与污水,污染了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养殖污染。以资源掠夺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快速经济发展模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掠夺式的人类生产活动使得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养猪为例,一头出栏猪一生排泄量约为1.1吨,一头母猪一年排泄量约为4吨,我国年出栏猪约6亿头,存栏母猪4500万头,其中规模养殖约占42%,生猪年集中排泄量高达3.2亿吨,还不包括因冲洗猪舍导致的可能超过10亿吨的污水以及3.6亿多头散养猪的排泄物与污水。还有,饲料中添加的高铜、高砷、高氮、高磷、高抗生素等使得土壤和水域的污染也扩大加剧,继而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自身的健康。生态失衡给国家和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已经认识到,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系统。
国家发改委最近提出,微生物制造是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是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决定对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进行专项立项。特别是为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决定对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进行专项扶植。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的高科技技术应运而生,微生物工程发酵床养猪(以下简称“发酵床养猪”)就是其中之一。发酵床养猪技术可以做到粪尿零排放,改善养殖环境,降低猪的疾病发生率,增进动物福利,提高效益,使养殖业更好地纳入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推动生态农业的循环发展。因此从政府到地方,均对这种养殖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发酵床养猪技术就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对这种养殖方式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养殖企业更是充满了热切期望。
发酵床养猪技术发展的优势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益生菌资源,将微生物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用于现代养殖业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发酵床养猪技术“以猪为本”,追求动物体(猪)内外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群降解转化猪粪尿,消除氨气等异味,从源头上解决猪粪尿污水的污染,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猪肠道内有益菌占主导,抵抗有害菌生长;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抗菌肽、酶、益生素等,可提高猪的免疫力、抗病性和饲料的利用率;猪粪中有益菌数量提高,可增加发酵垫料中有益菌的来源和数量,促进猪粪尿及时、快速分解,延长发酵床使用寿命。此外,发酵床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热能,适合冬季养殖环境的温度。
任何技术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发酵床养猪也不例外。尽管发酵床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展且在逐渐被更多养殖企业所接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菌株使用、养殖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一些企业或个人对微生物和微生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不太熟悉,以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发酵剂菌种不对路、猪舍建设不达标、管理方法不到位、死床、准死床现象增多”等。再有,微生物是眼睛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很多人对其没有感性认识,因此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养殖方式的机理及效果尚存很多疑虑。因此,我们愿以自己的实践体会及研究成果,与大家一道交流和探讨,以期对发酵床养猪技术能进行相对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使其尽快走上一个更健康、更理性,更实用的道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9-09/14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