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提高河豚鱼养殖成活率的措施


推荐:购买《科学养猪系列》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巴鱼是指规格在75~150克左右的暗纹东方鲀鱼种,巴鱼阶段因毒性较低,味道鲜美,深受江浙一带群众的喜爱,特别在每年春节到清明前后,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明显。但巴鱼养殖过程中较易出现大小不均、相互残杀现象,导致成活率不高,制约了其养殖的发展。笔者在养殖试验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就提高巴鱼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培育适宜水质

  在鱼苗放养时,培育好适宜水质是提高巴鱼成活率的一个关键技术。目前巴鱼鱼苗放养规格大都在1.5~2厘米左右,尚未进行驯化,摄食仍以浮游动物为主,因而培育好适口的饵料生物,将有利鱼苗放养早期的摄食与生长。巴鱼在光线较暗的水体中,相残现象较少,我们在试验中电发现盖遮萌膜、适当肥水、增加水位都可一定程度降低相残现象的发生。

  培育水质时,首先对养殖池无论水泥池、土池都进行清塘消毒,常用生石灰灰100千克/亩+茶籽饼25千克/亩消毒,一周后施入经发酵的鸡粪150千克/亩+浓缩光合细菌100毫升/亩,3~5天待水包呈现豆绿色或灰白色即可放苗。

  鱼苗放养后,根据池水情况,适当使用生物肥水宝1~2千克/亩或豆浆3~10千克/亩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如果水色过浓,则适当添加部分新水,始终保持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适。

  二、做好驯食工作

  驯食工作最好在2~3厘米的鱼苗阶段进行。规模化养殖必须经历这一驯化转食过程,即由摄食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驯化过程中,常由于鱼苗上食的快慢,导致大小不均,发生相残,有的鱼苗甚至拒食,最终死亡,导致苗种成活率降低。因此驯食工作要考虑不同鱼苗上食的快慢,不能一刀切,要考虑部分鱼苗对饵料转变的适应性较慢的特点。

  我们的驯食采用红虫→红虫+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三步走的策略,驯食选择面积较小的大棚水泥池较好,面积在400~600平方米为适,土池面积大,饵料生物多不易控制,成活率较低。驯化时,先在池边四周每隔3~5米设置一个投饵处,巴鱼苗大都喜欢沿池绕游,饵料放置在岸边水面下2~5匣米浅水处。饵料用蛋白含量在42%的自制配合饲料,投喂前添加2%植物油,加水搅拌成团状。饵料投放在投饵框内,由于早期投饵区较多,暂时性的投饵区用简易的铁丝即可,投喂时用铁丝钩一小团饵料进行驯食。巴鱼的食物驯化连续24小时进行,晚上通过在投饵区上方开灯,进行夜间引食,在巴鱼驯化开始阶段每天还需投喂红虫一餐。经过10天左右的驯食,简易投饵处逐渐撤去,直至剩下每池四个固定的投饵框为止,红虫投喂量也每天减少,最后完全投喂配合饲料,以后正常投喂饲料每天两次。红虫作为天然饲料营养丰富,鱼苗喜食,驯化阶段少量投喂可使部分上食慢的鱼苗渡过适应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在驯化过程中是必须的。在3~4月的早苗培育时,还需要有尼龙大棚专门培育红虫,才能确保鱼苗的成活率。

  三、及时分养

  巴鱼苗自相残杀与个体差异有重要关系,经常可看到几尾鱼苗追逐围攻的现象,被咬鱼苗一般个体小,体质较差,其腹部、尾部常留下圆形口印,甚至肠道外露、死亡。巴鱼苗在2~6厘米阶段个体大小逐渐分化,而刚经过驯食的巴鱼显然还带着肉食性的天性,相残现象特别严重,因此在养殖前期要保持成活率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要及时分养。前期掌握在10~15天分养一次,5~10厘米规格20天分养一次,15厘米以上30天分养一次。分养操作要仔细,尤其注意不能离水操作,首先准备好网箱和相应规格的分级筛,用瓢或桶连鱼带水直接倒入分级筛,端住分级筛在水中轻晃片刻,将大小规格分开后分别移入其他池塘放养。带水操作可防止鱼苗鼓气胀腹,减少鱼苗应激又有利于分养。巴鱼苗早期放养密度在100尾/平方米,分养后逐渐降低密度,进入越冬大棚时掌握在20~30尾/平方米。早苗养殖需在大棚内加温进行,随着外界水温升高,经过驯食分养出的大规格鱼苗可放入外塘土池,密度在10~20尾/平方米,在室外上池养殖生长速度较快,但成活率相对有所降低。

  四、病害防治

  巴鱼在养殖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害有寄生虫引起的小瓜虫病、异钩虫病、指环虫病等,细菌性肠炎病,以及因过度肥水引起的气泡病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在放养前、梅雨季、白露心做好消毒工作,消毒用氯制剂、铜铁合剂+敌百虫,能明显减少细菌病及寄生虫的危害。而发病后的科学诊断与治疗也很关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成活率 驯化 饲料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