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血液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病原是一种寄生在猪红血球上的立克次氏体,其可造成红血球的改变而容易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或是被吞噬细胞所破坏,因而造成红血球数量的减少,导致贫血、发育减慢、料肉比提高。
  1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参考标准
  1.1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3~20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患病羊与猪有交叉感染性,老鼠可携带附红细胞,并将其传染给猪群。
  猪通过舔食断尾、伤口,相互殴斗可直接传播该病,在交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阴道内才可能发生传染。节肢动物如疥螨、虱子、刺蝇、蚊子、蜱、蠓等能够携带附红细胞体传染给猪,蚊子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多头猪共用同一注射针头,断尾、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等是人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因素。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产下的仔猪也造成感染。
  1.2 临床症状
  1.2.1 哺乳仔猪
  5日龄内发病症状明显,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贫血或黄疸,具有示病诊断意义),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腥臭;死亡率在10%~90%,小部分猪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1.2.2 断奶仔猪、育肥猪
  断奶仔猪一般转入保育猪舍后3~5天发病,40~60日龄为主要发病期。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升高至40.5℃~42.5℃;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是腹部及腹下部,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猪后肢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具有示病诊断意义);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天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解剖胃出血。
  1.2.3 繁殖母猪
  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该病精神差,喜卧,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或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流产率、早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仔猪弱小,发病死亡率高。
  1.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发病猪皮肤、粘膜苍白黄染,部分猪全身皮肤发红,以耳、鼻、腹部严重;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组织和肌间胶冻样侵润;颌下、肺门、膈淋巴结肿胀多汁呈土黄色;脾脏肿胀呈蓝灰色;部分病猪肝脏肿大,脂肪变性;肾脏贫血,局部有淤血。
  1.4 实验室诊断
  1.4.1新鲜血液检查
  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使红细胞成齿轮状或多角状。单个附红细胞体有很强的运动性,可前、后、左、右做翻滚或扭转运动,一般单个大型附红体活动力弱于小型附红体,而聚成团状者,接近或附着于红细胞者其活动力减弱或无活动力。
  1.4.2 血片染色检查
  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如不能现场检查,则采取抗凝血1ml(加肝素或柠檬酸钠),加10%福尔马林液1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可见附红细胞体呈浅至深桔黄色。镜检应当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联系才能对该病进行确诊。
  1.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初步诊断该病,确诊要进行镜检。
  1.6 鉴别诊断
  1.6.1 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1)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2)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3)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附红细胞体病 猪瘟 母猪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