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中药方剂防治猪病经验总结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只的疾病问题已成为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猪只发病大都为混合感染,治疗难度很大,虽然用于防治疾病、提高生产性能的各种药品层出不穷。但如果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治疗,除了易产生抗药性及药物残留外,还易引起猪只的二重感染(主要是肝脏病变,生长缓慢),养殖成本增加。如何准确合理,经济有效的选择药物,是很多养殖户关心的问题。笔者在临床实践发现用中药治疗猪常见疾病效果非常好,成本低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现将几个中药方剂介绍如下。
  一、仔猪下痢的中药防治
  仔猪发生下痢是养猪场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发病率为15%~50%,死亡率为5%~35%,临床上乳猪有发热,体温升高,并发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排出的粪便为绿、黄、白灰色等颜色,仔猪下痢的发病机理除与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致病作用有关外,还与染有疫毒的不洁之物从口入腹蕴伏肠胃或由气候变化,寒邪侵袭等多种诱因造成的消化机能紊乱有关。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病猪消化机能紊乱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有害细菌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素刺激肠黏膜发生炎症,引起下痢。用抗生素治疗主要依赖其的抗菌作用,而中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防治本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泄热开窍为主。
  方剂:白头翁50克、黄连30克、黄柏50克、秦皮5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均匀粉碎,开食的仔猪每头每天10克,连用7天。没有开食的仔猪在哺乳母猪的饲料中每天添加一剂,连用3天,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二、断奶猪水肿病的中药防治
  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引起本病发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长途运输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寒流来袭或阴雨天后),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猪群发病。用中药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同时能缓解胃肠痉挛,排除胃肠积气,强心利尿,具有止泻、止痛作用。
  方剂:茯苓25克、泽泻20克、猪苓25克、木通20克、车前子2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0克、黄芪25克、地龙25克、桂枝20克、肉桂15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甘草20克均匀粉碎,拌于50公斤饲料中,连用10天。
  三、猪咳喘病的中药防治
  断奶10~80日龄的猪咳喘病,在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为严重,发病率为20%~45%不等,发病猪只的死亡率一般在30%,病猪体温40.5~41.5℃,皮毛粗乱、病猪下痢并发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严重消瘦、衰竭死亡。用西药治疗易反复。大群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清泻肺热、化痰止咳的纯中药拌料效果明显。
  方剂:石膏30克、知母30克、寸冬25克、元参30克、桔梗20克、柴胡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黄芩30克、当归20克、赤勺20克、甘草20克均匀粉碎,拌于50公斤饲料中,连用10天,本方对胸膜炎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和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和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并能提高动物体内的免疫功能。
  四、无名高热并发胸膜性肺炎疾病的中药防治
  中、大猪发生无名高热并发胸膜性肺炎,一般呈地区性流行,春、夏、秋初三个季节最为严重,病程时间长,发病快,病期10~20天不等,病猪体温40~42℃,并发胸膜性肺炎死亡率可达5%~10%,用抗生素治疗时好时差。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扶正祛邪的中药治疗效果较好,此方剂对流行性感冒、圆环病毒、非典型猪瘟、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方剂:黄芪30克、白术30克、党参2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丹参30克、大青叶30克、连翘30克、桂枝20克、柴胡20克、甘草30克、均匀粉碎,拌料100公斤,连用7天。
  五、母猪产后不食、子宫内膜炎的中药防治
  母猪分娩时,软产道受到损伤,局部发生炎症,病原微生物(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生殖器官和全身性病变,产后母猪体温升高,常卧地不起,四肢末梢及耳尖发冷,泌乳减少,呼吸加快,有时阴道中流出带血分泌物,出现不食。用中药清热解毒、调血理气、活血通络、健胃消食。
  方剂:用黄苓60克、黄连50克、金银花40克、枳壳40克、陈皮40克、厚卜40克、益母草100克、香附子50克、地丁草100克、车前草80克、夏枯草80克,用猪苦胆一个加醋200毫升,煮沸后加入稀饭中一次喂给,每天一次,连喂三天,完全不吃的,煎好药水后不加稀饭进行灌服(用胃管灌服),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机体快速恢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翘 母猪 饲料 柴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