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回顾我国70年代养猪业


在养猪30年活动策划1个月后,我们开始了对我国养猪历史最近30年的探询,这个过程,如同走进一条时空的隧道,在老一辈养猪人的回忆中,把一幕幕往昔的光辉岁月重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972年,是对我国养猪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在北京成立了,参加协作组的成员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我国养猪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1973年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92个县达到或超过一人一猪或一亩一猪,集体养猪也有很大的发展。养猪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猪育种工作的发展,促成了“猪育种培训班”的成立。
1975年,农业部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培训班,对国内从事猪育种工作的中间力量进行业务培训。这个培训班对我国后来我国猪育种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众多知名的猪育种专家都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
培训班的成立要从在广东顺德召开的协作组会议说起,那次会上,许振英先生特别提出了当时我国猪选种的方法的很多不足,批判了苏联和丹麦育种方法中不科学的地方,并且明确提倡应该在育种方法上采用多世代表型选择;陈润生先生则做了三江白猪选育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育种方向应从脂肪型向瘦肉型转换,给当时养猪育种提出了新的思路。于是农业部提出让许先生和陈先生组织养猪育种培训班。
但因为当时许振英先生还在监禁期间,不能全权承担这项工作,于是陈润生先生向中宣传部申请扩大教师范围。最后,数量性状遗传由盛志廉先生主讲、质量性状遗传学和数量性状的选择由陈润生先生主讲、环境在猪育种中的意义由许振英先生主讲、品系繁育由韩光微先生主讲。
这次培训班是对数量遗传学在我国猪育种界的一次扫盲和普及;为我国养猪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培训办共举办了3期,培养骨干人才150多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该领域的带头人,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熊远著先生\陈亭纪先生\段诚中先生\连林生先生\樊生楠先生\付道暨先生\汪嘉燮先生\梁锡龄先生\胡成功先生\喻传舟先生等等。
那时候,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员学习非常刻苦。熊先生是当中个子最高的学员,小旅馆的床位都住不下,学习的时候,就坐在地上,垫两块砖头就是凳子,床铺就当桌子。
1978年,是对全中国都非常重要的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养猪业提供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环境,因此,在这一年,养猪业发生的事情也特别的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的第一个猪培育品种——哈白猪获得了认可;
我国首个“猪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的研究”课题得到了落实,并组成了由东北农学院许振英教授主持的,有众多养猪研究所和高校参与的全国猪营养科研协作组,并在当年就筛选编辑出版了适于我国猪的《猪饲料营养价值表》,同年8月召开了有关猪饲养标准的学术会议,要求全国养猪生产单位在生产中进行试验;
上海白猪经市级鉴定原产于上海市近郊的上海县和宝山县。它是中外国白色猪种(来自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大约克夏等)和当地的地方猪种(太湖猪)经长期复杂杂交而育成的。这种杂交开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1958~1959年将产仔较多、生长较快的白色猪种定名为上海白猪。1961年,上海县种畜场、宝山县种畜场和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场分别从群众中选购优秀种猪,正式开始上海白猪的培育工作,1978年经市级鉴定。新品种验收标准的探讨作为一个品种,品种内部的同质性(即一致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如何去衡量一个新品种的同质性?质量性状可以通过计算其非标准的出现率来表示,如白色猪种中其后代的非白色仔猪的出现率是多少?对于数量性状如何去衡量,当时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用性状的“遗传力”来表示,没有得到认可。因为,“遗传力”只是表示该性状的表型值多少来自“遗传”的影响,多少来自“环境”的影响。王林云提出用该品种不同性状在各世代中的“变异系数”大小及变化趋向来衡量。因为“变异系数”是衡量一个群体某一数量性状“离散性”的一个指标。这一“观点”被当时参加鉴定的专家所接受。第一次在上海白猪的鉴定中被应用。
1978年,北京小店种猪场建成,机械化养猪开始占领我国养猪历史上的舞台。
1979年,我国另外一家重要的大型机械化猪场——辽宁马三家猪场建成,投资1560万,1000多名工人历时3年建成的机械化猪场,年出栏能力达到10万头,并建有自己的屠宰厂,生产出来的猪肉,被物价局和商业局作为定点猪肉供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上海白猪 遗传力 变异系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