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提高繁殖猪群生产的管理措施(一)


集约化猪场生产追求的是获得高效益。要获取高效益,繁殖群首先应是健康的、高产的猪群。本文围绕猪场实施的生物安全措施,后备母猪的引进和培育措施,母猪群的体况和胎龄结构、阶段管理、配种管理、饲料、死亡和淘汰、疾病和药物使用、环境控制来讨论。

一.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1. 品种、营养和管理是集约化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然而疾病又是限制养猪性能和养猪效益的主要因素;在80年代后,新的猪病不断出现,而且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费用越来越高;所以通过生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和改善饲养环境,正得到畜牧工作者的重视。由于疾病造成的损失,远比防制措施花去的成本多得多。所以集约化猪场必须严格执行一套综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引入新疾病的风险。
  2. 猪场的健康水平,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建场的选址相当重要,应远离相邻的猪场、屠宰场3-5Km以上。猪场之间距离增加,可减少疾病在场间传播的风险。倘若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做得不好,总有一天,邻场的疾病会传到你的场。
  3. 外来车辆靠近猪场,可能产生严重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在场外建立清洗消毒点,对靠近猪场的装猪车和运料车进行清洗-消毒。通过彻底的消洗-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车辆对生物安全造成的风险。
  4. 进场限制是预防疾病的有效管理措施。因此应禁止人员参观访问;牧场应分成生活区和生产区,进入牧场执行卫生程序是:休假回场员工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进入生产区应淋浴,换上牧场统一的生产区工作服;禁示所有个人用品进入生产区,眼镜除外。进入生产区的物品应经过薰蒸。
  5. 在生活区内建立公共食堂,禁止员工私自做饭;禁止肉类食品进入生活区。
  6. 生产上实行分点饲养(繁殖-保育-育肥)和全进全出制度。全进全出是常用的管理制度。全进全出意味着每一单元在转入新猪群之前,每一头猪必须转出该单元,然后清洗、消毒、干燥;而且一旦组群,不再有新成员加入。
  7. 控制鼠类:鼠群的活动半径为1-3Km,是给猪群带来新的疫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猪场来说,老鼠是公害,是最难控制的,很难清除,预防比灭鼠效果好,所以应设置防鼠防鸟网。
  8. 做好死尸处理:坑埋,为最普遍的处理方法。但有的场主贪图小利,淘汰给不法商贩,这会带来极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为这些人这些车是最最危险的。这也是有些小场疫病不断的原因之一。
  9. 加强环境控制力度:饲养在舍内的猪群是没有权利选择空气质量的,在每个生产阶段,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通风)就需要工人来调控。圈舍温度能显著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良好的通风,有助于减少猪舍有害气体(氨气)、粉尘、臭味等,保证猪群健康,使猪的生长和繁殖性能达到最佳,这种环境也有助于饲养员的健康。
  10. 每好每一天的生物安全控制:如发现不符合生物安全的行为,要及时阻止和报告;合适的用药;及时淘汰病猪;寄生虫控制;不饲喂发霉的饲料;棚舍的常规清洗、消毒、干燥等,都有利于控制猪场内部暴发疾病。
  11. 定期猪群健康监测:猪群健康监测是一个集约化猪场健康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定猪群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变化。其方法包括日常临床记录、尸体剖解、屠宰检查、血清学检查、组织切片检查等。

二. 后备母猪的引进和培育
  1. 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的未来和希望。引种前应考查引种场近年来的品种更新情况。一个猪场的生产水平的发挥,依赖于上一级种猪场的种猪生产性能。
  2. 一个猪群建立,新猪群的引入,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是猪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可能带来的风险,引种前还应考查引种场的健康状况。若对引进种猪的健康状况了解不清,可能将影响猪场的后续生产。因此除了提倡种源单一外,还提倡减少引种的次数。若棚舍条件允许,2年一次引进足量的后备种猪。规模大的管理强的企业,可考虑引进祖代种猪,自己培育父母代种猪,减少引种带来的风险。
  3. 后备种猪引进后,首先要隔离。隔离的目的是保护猪场原有猪群不受新引进猪群的影响。隔离应在独立的区域进行。理想的隔离舍在场外。若没条件,隔离舍设在场内。理想的场内隔离舍应有淋浴间。若没有淋浴间,进出应洗手、换衣换鞋,工具与原场不交叉使用。运输会产生应激,使后备猪抵抗力下降,到达后应加药饮水。建议添加不是很强的药物,否则会掩盖疾病的发生。一般添加400ppm的土霉素或金霉素。隔离期为30天;但不少于2周。建议种猪到达后3日内不免疫疫苗,在15日后注射疫苗。是否一到达就注射疫苗,应根据猪场所在地的疫情、种猪日龄、引种场种猪出售前的免疫情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免疫 饲料 疫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