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冠状病毒性疫病的诊断与控制



2.4 病理变化 病死猪消瘦、脱水。死亡仔猪胃内有黄白色乳块?小肠胀满?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组织病理学变化是小肠绒毛缩短?绒毛上皮细胞核浓缩、破碎、坏死性病变。
2.5 实验室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
2.5.1 电镜检查 将腹泻病猪的肠内容物或粪便进行差速离心,然后负染,电镜下观察。
2.5.2 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用丙酮固定?再加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者小肠绒毛膜上皮细胞浆内呈现亮绿色荧光。
2.6 控制措施
2.6.1 预防 加强饲料管理,注意保暧?保持干燥,加强消毒。免疫:通过口、鼻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细胞弱毒苗或注射氢氧化铝灭活苗?也可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各口服1次弱毒苗?母源抗体可保护仔猪4~5周。仔猪10kg时可再免疫1次。
2.6.2 治疗 目前还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病情,降低仔猪死亡率,促进康复。腹泻严重的,可应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氯化钾15.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0g?水10kg)。应用抗生素可以预防继发感染。
3 血凝性脑脊髓炎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是由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性症状主要为:1~3周龄的幼猪呕吐、食欲减退和进行性消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
3.1 病原特征 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120nm,单股RNA,有囊膜。目前只发现一个血清型,它具有血凝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能凝集鸡、火鸡、大鼠、小鼠及仓鼠的红细胞。病毒能在猪肾原代细胞和猪甲状腺原代细胞内复制增殖。病毒在低温状态下较稳定,冻干状态下可存活1年以上,4℃条件下可保存4周;病毒对热敏感,56℃ 30min可完全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
3.2 流行特点 猪是惟一的易感动物?3周龄以内幼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但可以排毒。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脑、脑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并随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3.3 临床症状 可表现为呕吐消瘦型和神经型。前者主要发生于生后几天的乳猪?表现为呕吐、不食、便秘、消瘦、饮水困难?乳猪多在1~2周后死亡?不死者转为慢性?成为僵猪?后者表现聚堆、厌食、昏睡、呕吐、便秘、磨牙、末端发绀、咳嗽、打喷嚏等?发病1~3d后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感觉过敏、尖叫、步态不稳、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失明、眼球震颤、昏迷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3.4 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不明显?呕吐消瘦型的病例?少数有胃肠炎?其胃内充满绿色凝乳块和气体?小肠空虚。个别病例可见到轻微的卡他性鼻炎。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
3.5 实验室诊断 确诊主要靠实验室诊断。
3.5.1 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采取病猪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取上清液。皮下或腹腔接种幼龄小鼠?可引起麻痹致死;接种猪肾原代细胞培养12~16h?迟至48h可见到多核巨细胞(融合细胞)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生成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5.2 血清学试验 鉴定本病毒可应用鸡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和红细胞吸附试验。如阳性时进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猪感染7d后产生抗体?2~3周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另外?还可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诊断。
3.6 控制措施
3.6.1 预防 平时要做好检疫工作?防止引入病猪和带毒猪。一旦发现本病?要及早确诊,并严格封锁和消毒,以防疫情蔓延。
3.6.2 治疗 目前还无特效疗法?也无有效疫苗。母猪感染2~3周后所产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脱水 抗体 荧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