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冠状病毒性疫病的诊断与控制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为特征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1.1 病原特征 本病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形态为球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目前只发现1个血清型。病毒存在于发病仔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空肠、十二指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含毒量最高。病毒能在猪肾细胞、猪甲状腺细胞、猪睾丸细胞上增殖继代,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对光和温度敏感,阳光照射6h,或56℃条件下经90min或65℃条件下经10min可杀死病毒。
1.2 流行特点 易感动物只有猪?各年龄的猪都可发病?10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湿度大、饲养密度高的猪舍该病更易发生。犬、猫等动物也可间接传播该病。在寒冷季节该病多发。新疫区主要呈流行性发生?老疫区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发病率非常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肥育猪和成年猪呈良性经过。
1.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1~3d,传播迅速?2~3d可传遍全群。仔猪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呕吐、水样腹泻。病猪极度脱水?体重明显下降?被毛粗乱?口渴?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一般在1周内死亡,耐过仔猪发育不良。中大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一般食欲不振?个别猪呕吐、水样腹泻。哺乳母猪泌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一般1周左右康复?极少死亡。猪体温一般正常或低于常温,个别仔猪在腹泻前体温稍高,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
1.4 病理变化 病猪消瘦、脱水?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胃肠发生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小肠臌胀?充满白色或黄色液体并混有泡沫,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绒毛极度萎缩,肠壁变薄并失去弹性。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包膜下有血点?少数病例膀胱见出血点。
1.5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1.5.1 荧光抗体试验 将病死猪的小肠黏膜作冰冻切片?丙酮固定后?用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绒毛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出现亮绿色特异荧光者为阳性。
1.5.2 血清中和试验 采取急性期和康复期(2周后)双份血清?置56℃ 30min灭活?然后作2倍稀释?每个稀释度与一定量的病毒悬液混合?置37℃60min后?将此血清病毒混合液分别接种猪肾或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37℃培养24~48h。凡能中和病毒?细胞不产生病变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该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康复期血清滴度超过急性期4倍以上者即为阳性。
1.6 控制措施
1.6.1 预防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种猪应从健康猪场购进,并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工作。搞好卫生,进入生产区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1.6.2 免疫 产前20d的母猪肌肉注射或鼻内接种疫苗?以通过初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初生仔猪可口服1mL弱毒苗。
1.6.3 治疗 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采用补液、止泻,防止脱水和酸中毒方法对症处理,此外可使用抗菌药物,如氟哌酸、恩诺沙星及磺胺类药?以防继发感染。
2 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一般死亡率达50%以上。
2.1 病原特征 导致本病的病毒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它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多形性,近似球形,直径95~190nm,有囊膜,核酸型为RNA。病毒能在胎猪肠组织单层上皮细胞、CA—1细胞、Vero细胞中生长。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对乙醚和氯仿敏感,60℃ 30min可灭活。病毒抵抗力不强,一般碱性清毒剂对病毒都有效。
2.2 流行特点 只有猪感染本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该病冬季和早春多发。
2.3 临床症状 潜伏期1~2d,仔猪症状明显,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1周龄以内仔猪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断奶仔猪和育成猪出现4~7d的水样腹泻,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成年猪症状较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脱水 抗体 荧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