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中国种猪产业化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五是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必须实行产业化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
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合计划目标是将重要的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占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力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就是猪基因组合计划。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2对染色体上已发现了生畜的DNA多样性。还利用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开展了猪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目前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有QTL猪应激综合症促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位选基因ESR基因,肌肉脂肪的位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产抑制素(MYOG)基因等。目前,猪应激综合症基因、窝产仔数位选基因等已在我国部分种猪场育种中应用。如湖北省畜牧良种场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分子育种实验室联合,通过五年的工作,开展计算机育种进行遗传评估,桑梓湖种猪已剔除应激综合症基因,在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中已建立高产仔的核心群,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性能的“桑梓湖牌”种猪,2001年已通过著名养猪专家以熊远著教授院士为专家组长的鉴定,成为科研成果。还有广东深圳农牧配套系也是如此。为加速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必须将这些优良种猪实行产业化,发展优质猪肉,带动农民致富,提高我国养猪生产力水平以及猪肉产品档次,增加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种猪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国种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子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为科技动力,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我国种猪产业的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
发展目标和技术战略是:在“十五”期末实现优良名牌种猪供应量翻一翻,基本满足市场对良种猪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性能测定标准、测定体系和统一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法,育种场之间定期交换遗传材料,逐步扩大核心群、繁殖群,通过计算机联网共享信息资源,运用育种新技术,采用动物模型BLUP法(最佳线性无偏估计)进行种猪的遗传评估,不断提高具有我国特色的种猪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的育种技术水平和种猪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速我国种猪产业化进程,让我国的种猪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新的突破。
实现我们种猪产业化,要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种猪交易市场。要以现行的国家省级种猪性能测定场(站)为核心实行全国及区域种猪性能测定、拍卖以及擂台赛,分省、区、市建立种公猪站,统一全国种猪精液供应、销售体系,建立种公猪交易市场,扩大优良种猪辐射面,良种母猪从引进和培育通过鉴定的猪群产生,分区域供应,母猪的供应必须从省、区、市的原种猪场产生。
2、良种繁育基地。以长白、大约、杜洛克、汉普夏等外来猪种以及培育的新品系和配套系为主要品种。按照原种场、扩繁场、生产推广的繁育体系建设相配套的宝塔型种猪繁育体系,确定种猪生产基地,原种猪场要建设与之配套的场内测定场,种公猪站,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全国种猪测定联网,建立遗传评估。出售的种猪必须是合格的,并预估育种值,种猪扩繁场必须是经过行业协会论证通过,具有技术力量和具备种猪生产营销能力的专业场承担千方百计抓好良种猪的生产,扩大优质种猪的供种能力。
3、无公害、绿色食品瘦肉猪产销基地。目前我国养猪业仍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模式上,主要利用家庭的残菜剩汤和一些农副产品,饲料无害控制不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卫生防疫控制差,生产的猪肉质量不高;专业户养猪,饲养规模不等,虽然较长生命力,但饲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仅15%左右;工厂化养猪规模大,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对饲料的营养要求很高,饲养的外三元杂种和专门配套系,生产的猪肉无公害,有的还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主要供大城市或出口港澳市场,这种养猪方式基本能在养猪全过程中按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生产,顺应国内、国际对肉食品的消费潮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猪肉 疫病 原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