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病防治研究新进展



  5.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
  (1)我国已分离到多株病毒,并对多个省市的血清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抗体阳性率达42.9%,证明本病在我国的存在,并且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
  (2)我国建立并应用了检测PCV-2的复合PCR方法。
  (3)国外在过去认为PCV-2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征的主要病原,自1999年以后,被认为在多种病症中亦起作用,包括繁殖障碍(流产)、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所谓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PNP)和先天性颤抖。(PCV-2在这些病症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澄清,在某些情况下结果是有矛盾的)。
  (4)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最常感染2—3.5月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不定,前者常为4—30%,后者为70—81%。病的主要特征是衰竭、贫血、腹泻、呼吸困难,有时黄疸,淋巴结肿大。本病确诊一个准则:①存在与PMWS一致的临床症状;②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损害(肺部萎缩和淋巴结肿大、组织学变化为淋巴细胞缺失和滤泡丧失);③能检出PCV-2。
  (5)防制:①交叉哺乳;②降低饲养密度;③及早隔离;④抗生素治疗至少3天;    ⑤血清疗法。
  6.猪流感
  首次对我国猪流感(SI)疫情进行了大范围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证实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的猪群中存在着由H1、H3的其它亚型SIV引起的SI,明确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猪群的猪流感以H3N2亚型为主。由于猪具有感染H1和AIV(A型流感病毒)的能力,在人和动物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对SI的监测和研究,已成为禽流感和人流感预警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本土SIV分离株基因来源于水禽,属欧亚猪谱系,与其它一些亚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高度同源,并且同样速度缓慢向前进行。香港SIV某些基因已传入我国大陆猪群中并引起一定范围的流行,出现了人和猪流感病毒的交叉感染和种间的基因重组。首次在我国提出存在“(水)禽—猪—(水)禽”、“猪—人—猪”及“人—猪—人”的流感病毒种间传播途径,进一步证实了流感病毒“禽—猪—人”的种间传播链环。这方面的研究,哈兽所做得最有成效。
  7.猪细小病毒病
  PPV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其血清型单一,且免疫原性亦好,故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很好。目前有两类疫苗生产:一类为灭活疫苗,有单价亦有二联苗,即PPV+PRV(伪狂犬病毒)和PPV+JEV(乙脑病毒)。另一类为弱毒疫苗:在日本生产供应的弱毒疫苗(HT-SK-C株)是经猪肾细胞低温(30℃)连续传代(54代)再用紫外线照视后传代而培育成功的。我国从广西初产母猪所产死胎脏器中,分离出一株自然弱毒株,经初步试验,效果不错,但由于PPV强毒株的大量存在,人们对病毒重组及弱毒返强的担心一直使弱毒苗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上述两类疫苗在防疫上均起了良好作用,但灭活苗效价不稳定,成本高,而弱毒疫苗有可能毒力返强或基因重组,出现新毒株,因而需要研究更理想的疫苗。目前已研制出的有基因工程亚单位、多价亚单位以及基因(核酸)疫苗,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比常规灭活疫苗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另外,区别野毒和疫苗毒的鉴别方法即将面市。
  8.猪链球菌病
  本病流行广泛、危害甚大,我们绝不能忽视。近年我国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绩。
  (1)Ⅱ型猪链球菌病不但危害猪群,而且成为我国当前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一种病原菌,江苏1998—1999年有25人感染发病,14人死亡。台湾、泰国和奥地利等亦有报道此菌致人脑膜炎。
  (2)江苏所对Ⅱ型猪链球菌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如毒力因子和基因序列等,为研制有效防治措施积累了宝贵资料。
  (3)建立了PCR检测方法。
  (4)湖北农科院首次在国内建立了链球菌群特异性间接血凝(IHA)试验方法,为链球菌的分群鉴定,血清学调查、多价疫苗菌种的选择以及疫苗应用效果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9.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本病是由多因子、多病原而引起的,是混合感染的典型病例,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做好其它重要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提高猪群整体特异性抵抗力,特别要强化猪瘟、伪狂犬或蓝耳病等的免疫注射。
  (2)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体抗病能力。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母猪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