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遗传育种

中外猪种繁殖性能差异的探讨




    184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国门被迫向外开放,在外国人进入中国之时,东西方畜禽品种性能方面的差异,自然促使他们考虑诸如为什么不将他们原来生活地区饲养的欧洲畜禽品种随身携带入中国的问题,于是在他们进入中国之际,将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一些畜禽品种带入中国,这些行为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人了解欧洲品种提供了方便的作用。许多国外的猪种,在这一时期被引进到中国。当时主要引进活动有:俄国人从俄国带来了白色猪,在现在的东北一带繁殖;德国人带入巴克夏猪在现在的山东一带繁殖;日本人将巴克夏猪和约克夏猪带入东北地区。光绪年间,德国人又带来大白猪,饲养在张家口和青岛一带。当时外国人从国外引入到中国的猪种主要有中约克夏、大约克夏、巴克夏、杜洛克、波中猪、切斯特白猪、和泰姆华斯等。这些猪品种的引入,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对中国猪种进行改良,而是由外国人自己养殖,并供他们自己消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猪品种作为新鲜事物,肯定会引起当时周围中国人的关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外国猪品种通过各种渠道散入周围地区,客观上使当时的中国人对国外培育畜禽品种的良好性能开始有直观的认识,也为后来一些学者倡议引进欧洲畜禽品种的主张提供了直观的物证。

    2.2  对中外家畜品种的早期研究

    晚清时期是中国人对于国外畜禽品种真正关注、并初步认识的阶段。随着中国的国门洞开,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对外贸易中丝、茶等传统农产品输出量迅速减少,促使晚清政府寻求以增加畜产品出口来改变贸易入超的局面,然而要想使畜产品的出口量增加,同样困难重重。从当时一些赴国外考察的人所看到的,以及外国侨民携带的畜禽品种中,人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畜禽产品的产品性能不能和国外的品种相比,特别是家畜,中国没有以单纯以提供牛奶的品种;中国的猪,则多是脂肪型的,生长速度较慢;中国的羊,产毛量远远不能和美利奴羊相比。中国的鸡,远远没有欧洲的来航鸡的产蛋率高。即使出口,价格会很低。因此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国内畜牧业与国外的差距,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罗振玉首先倡议引进国外畜种,他说:“农业移植改良,日本之成效固昭矣,我国急宜加意如此而靳农业之进步。《农学报》上也曾有介绍国外培育品种的文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农学报》发表了《述亚尔然丁牧业大略》一文,介绍南美阿根廷的优良畜禽品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表了《俄罗斯马之种类》一文,介绍俄国马的培育品种。这些都有助于当时中国人从中外畜禽性能的对比中找到发展中国畜牧业的途径,从而也对中国近代对国外优良猪种的关注和引进产生积极的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一些关于介绍国外品种的文章中,对于猪的论述很少涉及,原因可能是当时中国的猪,与国外品种的差异没有别的家畜大,中国的猪有一些性能是国外品种所无法比拟的。如肉质,由于脂肪含量高,肉细嫩而且香,比欧美猪的肉要可口。另外中国猪的饲养,在农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出售,而是用于积肥、利用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如糠麸等,改良的任务没有其他家畜那么迫切。

    尽管罗振玉等人大力提倡向国外引进培育品种,但是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是不可能付诸有成效的实践的。这一时期外国猪的引进,次数和数量都不是很多。1907年,由留美归国学者陈振先在担任奉天农事试验场场长时,曾引进过少量的巴克夏猪,对东北土种猪进行过改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留学生学成归国,国际交流增多,对外国畜禽品种的认识也开始增多,中国学者开始了在科学意义上的引进工作。1910年以后,新疆曾引进俄国白猪,饲养在现在的伊犁、塔城一带,同时边境居民也从俄境内贩来俄国白猪,这些白猪和曾由甘肃移民带来的中国本土黑猪进行了杂交。1919年广东岭南大学引进巴克夏猪;这一时期对于国外猪品种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认识阶段,停留在理论和观念上。但是这一时期已经了解到了欧美的畜禽品种的特点,找到了提高中国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思路。但是,要实现其目标,必须要对国外品种进行充分地了解,并找出一条迅速提高中国畜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家猪 杂种 驯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