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治疗药物
3.1常用药物①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②氨基苷类: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等。③四环素类:包括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甲烯土霉素、强力霉素等。④氯霉素类: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新霉素等。⑤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螺旋霉素、北里霉素等。⑥氟喹诺酮类:有氟哌酸、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⑦磺胺类。⑧林可酰胺类: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⑨其他:杆菌肽锌、利福平、氯丙嗪、氨茶碱等。
3.2合理使用药物
3.2.1确切诊断疾病,严禁不经确诊就盲目投药:猪群发病时,应及时对已死亡或重症猪进行剖检、检验等,及时确诊,找出病因.制定合理的用药措施.切忌乱作主张或凭经验盲目用药。
3.2.2根据药物的使用范同来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对本场的病原菌分离后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敏药物。在高敏药物中应首选价廉、易得、使用方便的抗菌药物。没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尽量选用本场甚至本地区不常使用的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对于病毒性疾病,一般抗菌药都无效,目前应用的抗病毒药大多效果也不确实,应用疫苗预防仍是目前控制动物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3.2.3应了解所选药物的有效成分,同时应注意药物的有效含量,避免治疗效果较差或发生中毒:在动物使用抗菌药时,药物要用到适当的剂量才能在机体内产生有效浓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药量过小,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仅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且易产生耐药菌株。或者超剂量使用,不仅不会增加疗效,还会造成猪体内菌群失调,发生内源和外源性感染,很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合理的用药应当是在猪只严重感染时剂量可适当加大,但应注意药物的毒性。待病情稳定控制后,即可恢复常规用量。需注意的是磺胺药在首次用药时宜使用突击量,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正常有效量,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以2-3次最小维持量。对容易中毒的药物。应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其他药物应按推荐剂量使用。同时,应根据动物的年龄、怀孕、产蛋、病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肝、肾功能状态)等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品种、剂量和疗程。
同时,还需注意足够的治疗疗程,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可连续用药3~5d。症状消失后,巩固治疗1-2d。磺胺类药物治疗的疗程要长一些,但也不宜超过7d。切忌因停药过早而导致患畜疾病复发,并产生耐药性。也不可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菌药。
3.2.4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数量,与药理作用的快慢和强弱有关,有时甚至会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溶液内服起泻下作用,若静脉注射则起镇静作用。猪群常用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注射给药、直肠给药、皮肤给药等,由于不同药物的吸收途径和在体内分布浓度的差异,因此给药方法不同疗效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危重病症应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消化道感染应以内服为主,严重消化道感染与并发败血症、菌血症应内服并配合注射给药。一些药物不能内服只能注射给药,如青霉素。肠道感染时,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低或不吸收的药物混饲或饮水;全身感染时,则应选用肠道吸收较高的药物混饲或饮水。猪群发病期间,食欲下降,饮水给药可获得有效药量,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药物以及在水中易分解降效或不耐酸、不耐酶的药物则禁止以饮水方式给药;混饲给药多适宜长期预防性投药,饮水用药适宜短期投药及群体性紧急性治疗。直肠给药在治疗便秘、补充营养等方面能发挥较好的作用。皮肤给药特别适宜治疗体外寄生虫病,但脂溶性大的杀虫药可被皮肤吸收,应防中毒。
3.2.5药物合理配伍:配伍用药需利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和颉颃作用,在临床上可利用协同作用叠加或增强药物之间的药效以提高疗效,而颉颃作用可用于减轻或避免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解除药物的毒性反应。但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①碱性药物不能与酸性药物配合应用。碱性药物如小苏打、人工盐、健胃散、氨茶碱注射液和磺胺类钠盐注射液等。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硫酸链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V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以上药物若配伍使用,易发生沉淀,若肌肉注射易造成药物吸收不良,降低药效。若静脉注射则易造成血管栓塞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②杀菌剂不能与抑菌剂配合应用,如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不能与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配合使用。青霉素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等联合应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2/2011-07-23/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