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PCV)病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猪的传染病,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猪圆环病毒病临床上以新生仔猪先天性脑震颤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原体已被确认为圆环病毒(PCV-2),研究表明,Ⅱ型猪圆环病毒(PCV-2)不仅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病原,而且能够引起多种猪病,主要有PMWS、猪皮炎及肾病综合征、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猪细小病毒、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均与PCV-2感染有重要关联。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由PCV-2引起的疫病呈上升趋势,给全世界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特性
猪圆环病毒(P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兽医学上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病毒,无囊膜,直径17-22nm,含有1.76-2.3kb的单链环状DNA,相对分子质量58ku,沉降系数为52s,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7g/ml。根据PCV的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将其分为PCV-1和PCV-2两个型,其中PCV-1无致病性,广泛存在于猪体内及猪源传代细胞系。PCV-2则具有致病性,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PCV对酸性环境(PH3)、氯仿或者高温(56℃和70℃)有抵抗作用。PCV在原代胎猪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BHK-21细胞上不生长,可在PK-15细胞中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需将PCV盲传多代才能使病毒有效增殖。在接种PCV的PK-15细胞培养物中加入d-氨基葡萄糖,可促进PCV复制,使得感染PCV的细胞数量提高30%。感染PCV的细胞内含有许多胞浆内包涵体,少数感染细胞内含有核内包涵体。
二、流行病学
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来才对猪圆环病毒引起重视,但是,对于猪血清中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抗体所作的回顾性检测以及对猪组织样本所作的回顾性检测结果表明PCV2抗体至少从1969年起就已经存在于猪群中了。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侵害断奶后仔猪,哺乳猪很少发病,如果采取早期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断奶猪亦可发病,一般本病集中于断奶后2-3周龄的仔猪。
2传染源
该病毒分布广,猪群中血清阳性率常达20%-80%,病毒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
3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感染,胎盘垂直感染可能性存在。
4流行病学
发病率与死亡率不定、呈地方流行性时,发病率死亡率较低。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V)、细小病毒(PPV)、猪肺炎支原体(MH)多杀性巴氏杆菌(PM)、败血型链球菌(DM)等混合感染时,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在我国北京、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广西、东北等地均有案例报道。
三、临床症状
与圆环病毒Ⅱ型感染有关的猪病主要有以下5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如下:
1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断乳后全身多系统衰竭综合征MWS主要影响6-8周龄的猪,很少影响吮乳的猪。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进行性功能衰弱为特征的症状,生长发育不良,渐进性消瘦,体重减轻,皮肤与可视粘膜苍白或黄疸,贫血,肌肉萎缩、衰弱无力,呼吸困难、呼吸过速,一些不常见的症状有下痢、咳嗽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一般而言,患病猪临床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苍白、进行性消瘦、发育障碍,而且表现以咳嗽、喷嚏、呼吸加快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呼吸器官障碍。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见皮肤、可视粘膜黄疸,下痢,嗜睡。再一个特征就是猪群的死亡率增加。约20%的猪咳嗽、喷嚏、呼吸困难,死亡率约为8%-35%,10%-20%猪皮肤和可视粘膜可见黄疸。由于细菌、病毒的二重感染,常常使PMWS的症状复杂化、严重化。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疸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2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病猪发热、不食、消瘦、苍白、跛行、结膜炎、腹泻等。特征性症状是会阴部、四肢、胸腹部及耳朵等处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紫色病变斑点或斑块,有时这些斑块相互融合成条带状,不易消失。
3母猪繁殖障碍
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退,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病后母猪受胎率低或不孕,断奶前仔猪死亡率上升达11%。
4猪间质性肺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10/2011-07-21/1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