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对策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症等多种症状。由于猪的生长日龄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三种。这三种疾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疾病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对策。

1仔猪黄痢该病又叫新生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1.1仔猪黄痢的主要特征

1.1.1发病日龄7日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该病,特别是1~3日龄的仔猪,一窝仔猪中,只要有一头发病,一两天内几乎全窝仔猪均发病,发病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也很高,有的死亡率达到100%;不死的仔猪需经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长。发病率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1.1.2流行季节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是经产母猪还是初产母猪所生的仔猪均可发病。多发生于新建的猪场,以及曾经从疫区引进过种猪的猪场,尤其是新建的猪场危害更严重,几乎每窝都有发生。在猪场内1次流行之后,就会经久不断,只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若不采取恰当的防治对策,不会自行停息。

1.1.3临床症状及病变剧烈腹泻,排黄色或灰黄色带小气泡并有腥臭味的水样粪便,几分钟即拉一次,后躯及尾巴沾满污粪。病猪表现口渴,精神沉郁,停止吮乳,无呕吐现象,严重脱水,身体消瘦,双眼下陷,肛门周围和腹股沟等外皮肤发红,昏迷而死。病死猪因严重脱水而显得干瘦、皮肤皱缩,肛门松驰。剖检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1.2仔猪黄痢的防治对策为了更好地控制仔猪黄痢的发生和流行,可采取以下对策:

1.2.1预防对策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情不明的猪场引进种猪。平时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严禁外人及动物随意进入猪场,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环境清扫和消毒工作。接产时,每个乳头挤掉少许乳汁,以冲除乳头孔内的细菌和污物,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乳房和乳头,然后尽快让仔猪吃到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母源抗体,以增强抵抗力。

1.2.2免疫接种给怀孕母猪注射特异性菌苗可预防该病,国内已有多种菌苗供选用,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大肠杆菌K88、K99、P879三价灭活菌苗以及后者加上F41的四价灭活苗等,用于免疫怀孕母猪,均可使哺乳仔猪获得较高的被动免疫保护率。此外,用从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效果更佳。菌苗使用方法是,在母猪产前30~35天和15~20天各肌注一次,每次5毫升。

1.2.3药物治疗该病的病程很短,如果在窝内发现一头病猪后,应立即对全窝仔猪做预防性药物治疗,减少损失。对病原菌有效的药物有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黄连素、痢菌净、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等,但只能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并且必须随时通过药敏试验更换敏感药品。以上药物按体重规定剂量,最好口服,每天2~3次,连用4~5天。也可在母猪临产前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肌注头孢噻呋钠,以预防该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当病猪脱水严重时,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头每次20毫升左右。

1.2.4高免血清治疗应用本场康复猪、淘汰的老母猪或经过用自家灭活菌苗高免的育肥猪的血清,注射或给仔猪口服,均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每头注射或口服1~2毫升,对该病有预防作用。治疗发病初期,的仔猪,每天口服或肌注各2毫升,连用2~3天,效果良好。

2仔猪白痢也叫迟发型大肠杆菌病,是在仔猪哺乳期间常见的腹泻病。

2.1仔猪白痢的主要特征

2.1.1发病日龄该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其是10~20日龄的仔猪最多,也较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发病率50%左右,而死亡率较低。同窝仔猪中常见先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时间拖的较长,往往此愈彼发。

2.1.2发生原因该病的发生常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没有及时给仔猪吃初乳,母猪泌乳量过多、过少或乳脂过高,母猪饲料突然更换或配合不当,气候突变、冷热不定、阴雨潮湿等,都可促使该病的发生或增加该病的严重性。

2.1.3临床症状及病变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排出灰白或白色的糊状、浆状有特殊腥臭味的粪便。体温和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病猪怕冷、拱背、皮毛粗糙无光。发育迟缓,逐渐消瘦。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为3~7天左右,大部分病猪可自行康复,但易复发。剖检时仅见胃肠卡他性炎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饲料 免疫 病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