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细 菌 性 猪 病 的 控 制 与 治 疗(1)


(一)猪丹毒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俗称“打火印”,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上的生长猪。

症状:

急性:初期发烧(42-43℃),不吃,共济失调,结膜充血,皮肤发红或出现红斑,指压退色(充血),后期转为淤血、出血,指压不退色。

亚急性型(疹块型):发热症状明显,体温升高到41-42℃,1-2天后,全身外侧皮肤上出现方形或菱形疹块,开始为鲜红色斑,逐渐凸起有手感,呈暗红色,直到疹块皮肤坏死如“皮革”样,进而出现脱落。

慢性型,病猪生长缓慢,四肢关节肿大、跛行,少数猪背、躯干部皮肤大片坏死,呈黑色硬痂。

防治:

1.对病猪首选药物为青霉素3万单位/公斤体重,日2次,肌注;也可选用其它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2.对可疑感染猪也可注射青霉素;

3.全群可服用土霉素、强力霉素或环丙沙星;

4.疫情稳定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5.注意环境及用具消毒。

(二)猪水肿病

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分泌的VT细胞毒素所致,多发于生长快、发育好的断奶仔猪。

症状:主要以水肿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突然发病,眼睛红,死亡快且死亡率高,有的病猪口吐白沫,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盲目前进或转圈。病猪眼睑、齿龈、颈部、结膜、头皮、股前皮下高度水肿,积留清亮无色胶冻样液体。导致该病的主要诱因是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如断乳方法不当、采食过多、饲料营养不平衡、某些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E、硒)等;此外被细菌感染了的饲料、饮水可通过消化道感染而令仔猪患病。带菌母猪和患病仔猪是主要传染源。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只能预防为主,对症治疗。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仔猪断奶时,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式,应逐渐过渡,使仔猪慢慢适应;搞好环境卫生,避免受寒;

2.对断乳仔猪喂给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特别要注意VE和硒的添加,蛋白质不宜过高,采食量要逐渐增加;在饲料中可添加痢特灵或土霉素进行提前预防;

3.对水肿病的治疗原则是脱敏、强心、抑菌、利尿、消肿。脱敏可用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利尿用速尿(呋喃苯氨酸)或双氢克尿塞,抗菌首选磺胺类药,其次可选用链霉素、沙星类、氯霉素、土霉素、痢菌净、庆大霉素等,同时选用葡萄糖、安钠加、维生素制剂、硒等,具体措施:

(1)发病后立即停喂高蛋白饲料,包括未发病仔猪,并将其隔离;

(2)10%磺胺嘧碇钠注射液10-2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2-3天,或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红霉素(5-10毫克/公斤)、链霉素(500毫克/头)、庆大霉素、氟哌酸任选一种肌肉注射,一天两次,连用2-3天;

(3)50%葡萄糖液20-40毫升,强力水肿灵10毫升,VB12毫升,肌苷2毫升,20%安钠加2毫升,混合一次静脉注射;

(4)20%甘露醇(或山梨醇)100-200毫升静脉输液;

(5)维生素C注射液15毫升、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5毫升(含亚硒酸钠5毫克、维生素E250国际单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0毫升,每日2次,3天一个疗程。神经症状严重时可注射盐酸氯丙嗪等镇静剂;

(6)在仔猪有食欲后可喂给青饲料、稀饭等,并将碳酸氢钠片拌入食物中自食。

(三)仔猪黄痢与白痢

仔猪黄、白痢内因是由大肠杆菌引起,天气突变、环境阴冷潮湿、脏、仔猪喝尿喝脏水等是外因,外因是仔猪黄、白痢的诱发因素。

症状:黄痢多发于1周以内的哺乳仔猪,2-3天便发病,3-7天内猛烈腹泻,粪便外观可见黄白色水样气泡、恶臭,仔猪精神不振、消瘦、脱水、畏寒。7天后排出浆状、糊状、乳白色或灰白色粘性、腥臭而稀薄的粪便,称为白痢。患白痢的病猪被毛粗糙无光,行动缓慢,发育迟滞,易继发肺炎,病程一周左右,死亡率极高。

防治:仔猪黄白痢均是由大肠杆菌所引起,在防治上可采取共同的措施。由于大肠杆菌菌株变异比较大,而且容易产生抗药性,有时用抗菌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方能凑效。

预防:

(1)加强对猪舍、栏舍、场地、饲料、饮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特别注意产房用具和母猪乳头、胸部、腹部、阴部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并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防潮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母猪 链霉素 氟哌酸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