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其特征是受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与木乃伊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1.病原 本病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 

  2.流行特点 猪是惟一已知的易感动物。病猪与带病毒猪是传染源。急性感染猪的排泄物与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子宫内感染的胎儿至少出生后9周仍可带毒排毒。精液带病毒的种公猪游动配种时,常引起本病的扩大传播。猪场的大鼠感染后,其粪便带有病毒,可能也是本病的传染源与媒介。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发生本病的猪群,1岁以上大猪的阳性率可高达80%~100%,传播相当广泛。许多种猪场常有本病存在。 

  3.临床症状 仔猪与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 怀孕母猪被感染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如多次发情而不受孕,或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只产出少数仔猪。在怀孕早期感染时,则因胚胎死亡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与不规则的反复发情。怀孕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产出木乃伊程度不同的胎儿与虚弱的活胎儿,在1窝仔猪中有木乃伊胎儿存在时,可使怀孕期或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就易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的死产。怀孕后期(70天后)感染时,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如将这些猪作为繁殖用种猪,则可能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扎根,难以清除。 本病最多见于初产母猪,母猪首次感染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甚至可持续终生。细小病毒对公猪的性欲与受精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4.解剖病理改变 怀孕母猪感染后,本身没有病变。胚胎的病变是死后液体被吸收,组织软化。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儿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等病变。 

  5.诊断与鉴别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病菌理改变可初步确诊。 饲料发霉变质或营养不良也可发生流产、死胎,这时应检查饲料与了解其他猪只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6.预防 我国自制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注射后可产生良好的预防效果。在疫区(场),初产母猪于配种前1个月,用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注射1次,间隔2周再注射1次;种公猪与经产母猪每半年注射1次,肌肉注射2毫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病毒 传播 种公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