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一种侵害家畜、家禽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本病主要特征是受到损伤的皮肤、皮下组织、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发生坏死。较常见的病型为坏死性皮炎,多发生于猪收购场与猪集散地临时棚圈。 

  1.病原 本病病原体是坏死梭杆菌。 

  2.流行特点 在家畜里以猪、绵羊、牛、马最易感染。传染来源是病畜,但有的健康家畜也起着散播传染作用。本病多发生在多雨、潮湿、炎热季节,以5~10月份较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发病的诱因是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猪群拥挤,圈舍潮湿等。此外,运输时饲喂不好,如呈半饥饿状态,颠簸拥挤,咬斗,皮肤擦伤等发病率较高。母猪哺乳期间,仔猪咬伤奶头造成创伤感染,也常见发病。仔猪在长牙期间也容易感染发生坏性口炎。 

  3.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4型。 
  (1)坏死性皮炎:这是最常见的病型。多发生于体侧、臀部及颈部,以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病初创口很小,附有少量脓汁或盖有干痂,触之硬固肿胀,无热无痛。随后痂下组织坏死,并迅速扩展,形成囊状坏死灶。患部脱毛,皮肤变白。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少数病例的病变深达肌肉、腱、韧带和骨骼,甚至造成透创(腹腔或胸腔)。有的病猪发生耳或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个别病猪全身或大块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最后从其边缘逐渐剥离脱落。病猪全身症状不明显,严重者减食或拒食,休温升高,消瘦,常因恶病质而死亡。 
  (2)坏死性口炎:多发生于仔猪。病猪不安,吃食减少,腹泻,消瘦,舌、齿龈、颊及扁桃体黏膜出现溃疡,上面附有伪膜或痂皮,下有淡黄色的化脓性坏死性病变,有特殊臭气,经5~10天死亡。 
  (3)坏死性鼻炎:在鼻黏膜上出现溃疡并附有伪膜,有的还伴发鼻软骨和鼻骨的坏死,影响吃食和呼吸,还可蔓延到气管和肺。 
  (4)坏死性肠炎:常继发于猪副伤寒,生前症状不明显,仅见病猪不安、下痢和消瘦。剖检时,可见胃、肠黏膜有溃疡。 

  4.预防 加强管理,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猪舍和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干燥。发生外伤后,及时涂擦磺酊。接近性成熟的公猪应分开饲养,防止相互咬斗。 

  5.治疗 发现坏死性皮炎病猪后,及时隔离治疗,常能迅速治愈。首先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尔后用1%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最后涂擦或填充下列药物(任选1种):①涂擦1比4 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②撒布高锰酸钾、木炭末(等量)粉。③填充大黄石灰粉(大黄1份,陈石灰2份,先将大黄煮沸10分钟,再掺入陈石灰,搅匀炒干,除去大黄,研为细末)。④用豆油或各种植物油烧开后趁热灌入创口内。⑤雄黄30克,陈石灰100克,加桐油调成糊状,填充创口。 病灶有转移迹象时,应注射四环素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坏死 大黄 石灰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