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防控技术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多型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病例常为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病例则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等。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养猪业与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农牧区及许多养猪场出现了来势猛烈、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败血型链球菌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当前猪链球菌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技术谈一点意见,供参考。

    1 病原体

    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阳性。猪链球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由于氨基酸糖的种类不同,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和V 20个血清群。猪链球菌属于兰氏血清学分类的D群,可引起2~6周龄仔猪发生脑膜炎、关节炎及败血症。E群链球菌引起猪颈淋巴结脓肿,C、L、M、P、R、S与T群链球菌对猪有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引起猪只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与肺炎等。

    兰氏R、S、R/S群链球菌1型、2型及1/2型,1983年Perch已鉴定了另外6个血清型,至1990年总共鉴定了猪链球菌30个血清型,其中2型猪链球菌是各国最常见的菌型,是致病力最强的血清型。通常认为其致病因子主要有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猪溶素(Suilysin)和粘附素等。

    致病性链球菌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加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微小圆形,透明而带灰白色小水滴状菌落。有荚膜的链球菌形成黏液型菌落,无光泽或光滑型菌落。多数致病性链球菌具有溶血能力。在血清肉汤中生长成长链时而形成沉淀,上清透明。有的血清型在培养中产生橙色或黄色色素。

    链球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 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一般消毒药杀灭有效,但近年出现链球菌耐药性问题严重,应引起注意。

    2 流行特点

    2.1 链球菌有20个血清群,但在我国引起猪发病的主要是C群链球菌,同时也有D群与C群混合感染的报道。仔猪的发病死亡率为10%~25%,育肥猪的发病率为2%~20%,死亡率逐年升高,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2.2 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存在于动物与人的鼻咽部、皮肤、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上,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皮肤与黏膜的创伤面感染,妊娠母猪的子宫和阴道可带病菌,其产下的仔猪能经产道感染而发病。病猪与带菌猪均为传染源。

    2.3 猪只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感染,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炎热的6~10月份发生为多见。

    2.4 猪链球菌2型在澳大利亚、美国、丹麦、日本、泰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均有发生,造成重大的损失。1990年初,我国广东省某猪场发生猪链球菌2型,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发生关节炎、脑膜炎、败血症和支气管炎等。1998~1999年江苏省部分地区的猪群中暴发猪链球菌2型,病猪表现突然不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2 ℃以上,流浆液性鼻汁,有的鼻液中带有血性泡沫,便血,腹泻,四肢与耳朵发紫,并有出血斑块,多数病猪于发病后1~2天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左右,还引起人感染发病死亡。近年来,本病又在上海、浙江、北京、广东和东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对养猪生产和公共卫生的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危害。猪链球菌2型多暴发于4~12周龄的猪群,特别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

    2.5 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其发病急,高热,伴有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病例,截至7月31日12时止,共发病181例,死亡34例,病危31例,治愈出院17例。经检查确诊为由猪链球菌感染引发人发病,感染者为宰杀、加工病死猪者,呈现散发性发生,未发现由人传染给人的现象。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平均潜伏期为2~3天。多数病例表现发病急,临床症状严重,约有50%的病例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疫情分布于四川9个市的26个县(市、区),102个乡镇(街道),170个村(居委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免疫 猪链球菌病 病程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