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规模化猪场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黄疸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又称为猪赤兽体病。该病一般呈隐性感染,多在有应激因素刺激时发病。患猪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四肢乏力、贫血性黄疸、结膜苍白或黄染、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等症状。病原体主要分布于血液红细胞边缘或血浆中。呈球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等多种形态,常单个、多个甚至10多个寄生于红细胞中央或边缘。用悬滴标本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到红细胞边缘有数量不等、运动的附纤细胞体,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灵活自如,左右、上下不停地运动。在干燥的血推片上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边缘因受附红细胞体的作用呈星芒状;将血推片用甲醇固定后,经姬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可在红细胞上及血浆内看到被染成淡紫色、呈圆形、大小不等的附红细胞体。病原对宿主的特异性强,对外界抵抗弱,在自然状态下无法生存,对化学药品及干燥抵抗能力弱,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将含有附红细胞体的血液在4℃的环境中放置1个月、~20℃的环境中放置291天,此病原体仍有一定的运动力,冻干保存可存活765天。此病主要发生在温暖季节,如夏季和初秋季节发病较多,冬季较少。其传播途径为:①由血液污染的针头、手术器械等传播。②吸血昆虫如蜱、虱、疥螨、蚊子等传播。③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④配种公母猪互相传播。

    从病原特性和流行病学来看,该病的危害似乎不大,但近几年国内外的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有的猪场发病率高达50%~100%,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与集约化程度日益增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1 猪场情况及发病情况

    1.1 猪场情况

    该猪场地处小山丘,面向东南,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果树种植园,周围1500m内无任何养殖场和工厂,水源来自附近的山泉,污染少,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1.2 发病情况

    猪场存栏数6000头左右,属自繁自养的猪场。此次发病的主要是保育栏仔猪,患病仔猪表现为高温、食欲下降,后转为拉稀,曾用氟哌酸、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发病猪越来越多。

    2 临床表现

    2.1 体温升高

    由于炎性反应,病猪的体温升高达40~42℃,而且高热稽留不退,食欲减退。病初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食欲有所恢复,一旦停药马上又复发。

    2.2 由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渗出而导致:

    ①水肿。眼睑和前肢水肿,个别后肢不能站立。如果此病发生于刚断奶的仔猪,则应与仔猪水肿病区别开来(此病兼有贫血和其他症状。)

    ②充血和出血。病猪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红,眼结膜初期潮红,或有轻度结膜炎和出血斑,部分有轻微黄染,粪便不同程度地带血。

    ③黄疸和贫血。初期可见皮肤发黄,尿液发黄或发红,后期结膜苍白,全身贫血消瘦,背毛逆立。

    ④由于携氧受限导致呼吸困难,有的病猪出现咳嗽症状,尤其当并发其他呼吸道疾病(如胸膜肺炎等病)时呼吸道症状更加明显。同时易缺氧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病灶,坏死灶如米粒大小不等。

    2.3 消化道症状

    初期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初生仔猪出现类似黄痢的症状,仔猪排黄色稀便,食欲降低或废绝,后期粪便带血。

    3 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贫血和黄疸,偶而可见四肢和耳部皮肤出现局部性坏死,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偶见有较大的紫红色斑块;血液稀薄呈淡红色,血液凝固不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时可见针尖状的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质地柔软,边缘有点状出血,间质增生;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外翻;肾脏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肠道内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肺有大面积暗红色斑块,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液体。

    4 实验室诊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坏死 饲料 重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