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腹泻病,是阻碍羔羊生长发育,引发羔羊死亡的主要杀手。因其病原复杂,危害较大,发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可循,历年来一直为广大学者,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及养羊单位所关注。规模化全合饲羊场,羔羊是其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或控制羔羊腹泻病,对规模化全舍饲羊场意义重大。
1 规模化全舍饲养场羔羊腹泻病的发生原因
1.1 主要病源
致病性大肠杆菌,魏氏梭菌,药物中毒及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
1.2 发生原因
(1)规模化全舍饲羊场受饲草料、棚圈、运动场地等限制,普遍存在生产母羊体格小,体质差,分娩后乳汁不足,出生羔羊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等情况。如新生羔羊出生后未能及时吃到初乳或摄入量不足,便会造成体内多种消化酶、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缺乏,羔羊在饥饿状态下,容易舔食周边污物或不洁饮水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腹泻。
(2)羔羊生存环境差,难于抵御风雪严寒,气候骤变,如棚圈保温设施差,圈舍阴冷潮湿等,极易造成羔羊应激性腹泻。
(3)环境卫生条件差,防疫消毒措施不严格,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长期潜伏,羔羊出生后,通过脐带、母羊乳头、母羊体表及舔食杂物等便会造成病原微生物侵入消化道,此时,羔羊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胃酸分泌不足,很难抑制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产生有害毒素,当此毒素达到一定强度便会对消化道粘膜产生刺激,影响羔羊的正常吸收功能,从而导致腹泻。
(4)应激反应大。规模化全舍饲羊场,大多采用同期发情技术,产羔时间相对集中,产羔数量大。羔羊从出生到出栏或育成,要经过分群、断奶、防疫、驱虫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每项工作环节,对羔羊来说就是一次强应激,加之,此期饲养员工作任务重,若不能及时发现患病羔羊,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羔羊应激性或传染性腹泻,甚至大量死亡。
(5)羔羊饲养管理不规范。精粗饲料搭配不科学,饲料转换过频,霉变冰冻饲料的饲喂,饮水不洁,量不足,防疫、驱虫、治疗用药不当等均易诱发腹泻。
(6)母羊自身患病,如妊娠毒血症、乳房炎等,体内由于存在大量致病菌,常会引起母羊体温升高,生理机能紊乱,乳汁变性。羔羊哺乳时,此类致病菌便会由乳汁趁虚侵入羔羊消化道,最终引发羔羊腹泻。
2 临床症状
患病羔羊精神委顿,厌食,虚弱,弓背,严重时起卧困难,后驱常被粪便污染,粪便(酸)恶臭,一般呈半液体状,往往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残片、气泡或浓稠粘液。单纯性消化不良引发的腹泻,粪便常与草料颜色相近,灰白或黄褐色,如粪便呈黑褐色或血色,往往为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或中毒性致病因素引发。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抓好产羔母羊的饲养
首先,做到饲草充沛,母羊体况是影响羔羊生长发育的直接因素,母羊在配种、妊娠、泌乳各环节都应科学搭配日粮,确保营养全面。其次,做到母羊具有相应的运动场所,冬暖夏凉的棚圈,科学卫生的饲喂、饮水设施。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母羊生长良好,保障出生羔羊体质健壮,充足哺乳,提高抵御外界致病微生物的侵害。
3.2 建立健全卫生防疫措施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圈舍和母羊体表乳房等的卫生消毒工作。出生羔羊断脐后,立即用2.5%的碘酊消毒脐部,挤去乳塞,确保羔羊及时吃到初乳。对病羔要及时隔离,加强护理。羊场每周不少于两次全面清扫、消毒圈舍,保持产羔、育羔环境和用具的清洁卫生。魏氏酸菌常发羊场,可于母羊产前35~40天注射四防苗,大肠杆菌常发羊场,可借鉴仔猪腹泻病预防办法,于母羊产前21天注射K88、K99等双价基因工程苗等。
3.3 优化羔羊管理方式
一方面,改善羔羊生长环境,做到既有利于进行各环节工作,又有利于羔羊生长发育,同时,科学处理各项工作环节,尽量减少对羔羊的应激。饲喂方面,哺乳羔羊以早开食,早补饲,喂以全价代乳颗粒料为好,断奶后育成羔羊宜分阶段、分体重,逐渐加大全价育肥颗粒料的饲喂量。全价颗粒料,不仅营养价值全面,同时羔羊适口性好、易采食,而且有助于促进羔羊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疾病控制方面,可于饮水或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生素或口服液盐,春夏高温季节,要保证羔羊有充足洁净饮水,增强抗病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y/siyangguanli/2009-09-07/12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