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藏系绵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治


羊的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ovine ecthyma)的名称很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大不相同,本病最初称为羊口疮(Steeb,1787),后来经研究证明本病是由一种副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传染病(Aynaud,1921),现在大多数地区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本病主要侵害周岁绵、山羊和2~3周龄的羔羊,多在冬、春季节发生。以在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这一过程为特征。损伤的皮肤、黏膜是该病的感染途径。<?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1 发病情况

2004年11月28日,天峻县快尔玛乡六社牧民阿措租用五社牧民秋巴的草场后开始发病,至12月1日先后共有邻近7户牧民饲养的羊发病,县兽医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对饲养的1 710只羊进行普查,有27只周岁羊发病,发病率为2%,没有发生死亡,此时正是出牙时期,同群放牧的成年绵羊和山羊没有发生感染。牧民用碘酒和自配的麝香酒涂擦口腔病变后,症状有所减轻,良性经过者1~2周自行痊愈。据资料记载,从1954年至今,仅在1988年我县快尔玛、阳康、关角、天棚4个乡就发生过本病,疫区共有羊273 345只,发病1 531只,发病率0.56%,无死亡,半岁至周岁羊的发病率为50%~60%,哺乳羔羊更高,无品种和性别之分,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疫情被就地扑灭,两次疫情间隔17年。?

2 临床症状

病羊全身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唇型传染性脓疱症状:流涎,口腔内滞留草团,气味恶臭,最初在齿龈、上唇等部位出现芝麻大小的红点和丘疹,继而发展成水泡(由于羊在采食和咀嚼过程中水泡极易破裂,所以水泡性变化这一症状很难见到)、脓疱,脓疱破溃后,在齿龈、上颚、舌面及嘴角形成大面积溃疡,进一步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结痂,良性经过者在10天左右痂皮干燥、脱落,严重病例,嘴角的烂斑痂下肉芽组织增生呈桑葚状病变,使嘴角增厚,肿大外翻,严重影响采食和咀嚼,致使病羊膘情下降,逐渐瘦弱。?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

3 防治措施

(1)立即对全群羊进行检查,病健分开,对病羊隔离并限制其活动场所,划定疫点,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动物进入疫区。

(2)疫点内进行彻底清理,并用强力消毒灵进行严格的消毒,病畜粪便、残余饲料、垫草应烧毁或运至指定地点堆积发酵。

(3)对受威胁区进行疫情普查,健康羊用山羊痘活疫苗(冻干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不论羊只大小,均于尾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l,3月龄以内的哺乳羔羊,在断奶后应加强注射一次。因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与羊痘病毒为同属,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

(4)病羊每日用0.1%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清洗口腔,然后涂擦碘甘油;用酥油0.5 kg溶化后与50 g消炎粉混拌均匀,将拌好的药剂涂擦在羊口腔病灶,每天1~2次,一般2~3天痊愈,效果极佳。严重病例,为了缩短病程,防止激发感染,用牧迪888肌肉注射,0.1~0.15 ml/kg体重,每日1次,连续注射3天;肌肉注射黄金1号注射液1 ml,每日2次,连用3天。

此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羊群的刺激,采取保持羊舍清洁、卫生、干燥、宽敞、通风、保暖,饲喂富含营养的饲料等措施,以增强羊只的抵抗力。?

4 体会与小结

(1)本病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或带毒羊而传入健康羊群,或是通过将健康羊置入曾有病羊用过的圈舍或污染的牧场而间接传播。所以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和畜产品,如必须引进时,应隔离检疫2~3周,经检验健康才能与其他羊合群放牧,租用草场要首先了解情况,更不能到老疫点放牧,只有进行严格消毒方可使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染性脓疱 山羊 羔羊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