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波尔山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前期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后期可见囊体或在表面,或嵌入脑组织中。寄生部位的头骨变薄、松软和皮肤隆起。
   [诊断]在流行区,根据其特殊的症状、病史做出初步判断。剖检病畜查虫体面确诊。
   [防治]施行手术摘除,但脑后部及深部寄生者则较困难。近年来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预防]预防本病应对牧羊犬定期驱虫,排出的犬粪和虫体应深埋。对野犬、狼等终宿主应予以捕杀,防止犬吃到含脑多头蚴的羊、牛等的脑和脊髓。
   6.血矛线虫病

   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兽的真胃、小肠内引起的,病原体致病力强,也常和其它毛圆科线虫混合感染。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羊群感染率可达70%~80%以上,绘畜牧业经济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
   [病原]捻转血矛线虫呈毛发状,淡红色,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角质背矛,雄虫长15毫米~19毫米,交合伞发达,背肋呈“人”字形。雌虫长27毫米~30毫米,眼观可见红白线条相间,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明显的阴门盖。虫卵无色,壳薄,大小为(75~95)微米×(40~50)微米,内含16个~32个胚细胞。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孵出幼虫经蜕皮发育到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羊随吃草和饮水吞食感染性幼虫而感染,经3周~4周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各地流行季节多在夏末和早秋。低湿牧地有利于传播此病,在早晚放牧吃露水草或小雨后的阴天放牧,羊更易感染。羊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自愈”现象。
   [症状与病变]急性型比较少见,以肥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表现显著贫血,眼结膜苍白,下颁和下腹部水肿,被毛粗乱,消瘦,精神萎顿,放牧离群,严重的卧地不起,常有大便秘结,或下痢与便秘交替。病程一般为2个月~4个月,陷于恶病质而死亡,不死亡者转为慢性,病程长达一年左右。剖检可见胸腔及心包有积水,真胃粘膜水肿,有小创伤和溃疡,大量虫体绞结成一粘液状团块,小肠粘膜卡他性炎症。
   [诊断]羊群中出现上述症状轻重不同的患者,便可怀疑本病,但确诊须经粪便检查虫卵,并进一步做粪便培养检查具有特征的感染性幼虫,或对流行羊群,捕杀剖检严重病畜检出虫体。
   [防治]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两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10毫克;左咪唑每千克体重6毫克~8毫克;噻苯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70毫克,一次口服;依维菌索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
   [预防]预防应采取定期预防性驱虫,一般在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冬季驱杀粘膜内休眠的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转换放牧场地时应进行驱虫。不在低湿牧地放牧,夏季避免吃露水草。注意饮水卫生,妥善处理粪便。
   7.食道口线虫病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多种食道口线虫的成虫和幼虫寄生于肠腔与肠壁所引起的。有些幼虫可在肠壁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虫病。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引起羊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结节病变常影响肠衣加工而废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微管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盲肠和结肠,虫体口囊小,口缘有时冠,头端具头囊,颈沟,颈乳突及侧翼膜。雄虫交合伞发达,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附近,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椭圆形,无色,大小为(73~89)微米×(34~45)微米。生活史与捻转血矛线虫相似,但其幼虫进入羊体后,在肠粘膜形成结节,而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感染率最高在春季和秋季。尤在清晨、雨后和多雾天气放牧时易受感染。宿主感染系摄人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青草和饮水所致。
[症状与病变]轻度感染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引起羔羊持续性腹泻,粪便暗绿色,含多量粘液,有时带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腹痛,生长发育受阻,最后虚脱死亡。剖检见在大肠壁上有很多结节,结节直径2毫米~10毫米,含淡绿色脓汁,有小孔与肠腔相通,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结肠炎。在新结节中可发现虫体。
   [诊断与防治]参照血矛线虫病。

   常见传染病

   1.羊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羔羊 病原 病毒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