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9月,在房县城关部分区域的山羊群中暴发混合型山 " /> 山羊痘暴发流行的诊断与控制-饲养管理-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山羊痘暴发流行的诊断与控制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2年8~9月,在房县城关部分区域的山羊群中暴发混合型山羊痘,介绍如下。?

1 流行情况

2002年房县共饲养山羊30余万只,城关镇当年饲养量为3 048只。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地方品种为马头羊,引进品种以努比羊为主。

?

房县70年代以前本病曾有过零星散发。这次流行可能与一养殖户于发病前的7月份从外地引进了60只努比山羊而带进病原有关。此次山羊痘暴发流行,病势凶猛,传播迅速。8月16日在白土村的一家饲养有67只的羊群中发现病例,两周内全群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80%以上。由于公用牧场、彼此污染,故在其周围的羊群中迅速染疫发病。城关镇养羊以大户为主,共有养羊户63户,存栏羊1 864只。发生羊痘的户为17户,存栏羊1 089只,发病羊732只,死亡173只。发病率为67.2%,死亡率为37.3%。整个发病高峰在首例病羊之后的10~20天,死亡高峰在15~25天。病程为20~30天。?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6~8天。体温升高至41~42℃,鼻腔和眼结膜有卡他性脓性炎症。在颜面、乳房、外阴、四肢内侧等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发生暗红色斑疹,并迅速发展为丘疹,疹块逐渐增大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凸出。全身有毛区的皮肤上出现许多球状隆起结节(平面直径约为20~30mm,高出皮肤5~10mm),星罗棋布。继之,皮肤上的痘丘形成质地坚硬的“石痘”;而黏膜及无毛、少毛区的痘丘中央凹陷形成脓疱,继而逐渐干涸、结痂、痊愈。病期约为3周。瘦弱羊特别是羔羊,全身发痘严重,波及内脏反应明显,继发重度肺炎,孕羊流产,病死率很高。?

3 病理剖检

剖检7只死于山羊痘的尸体和3只濒死的病羊,在口唇、舌、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的黏膜上有凸起的圆形痘疹,有的已破溃。皮内结节呈暗红色坏死,肺瘀血、水肿,呈大叶性肺炎病变,肝变区达1/2以上,且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灰色干酪样病灶,在第四胃胃壁、直肠壁等处也发现有圆形、椭圆形暗红色凸起的结节。肠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4 病原检查

取2只病羊皮肤丘疹、肺病灶结节、第4胃结节等病料,送湖北省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和农业部南京动物疫病诊断重点实验室作相关病毒检验。

结果:(1)病料分别触片,姬姆萨染色、镜检,未见细菌。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37℃培养24 h,有不同形态特征与染色特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将上述培养物再经增菌培养和生化鉴定,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2)以痘疹渗出液涂抹或痘疹皮肤触涂,制成薄片,以冰醋酸福尔马林液固定,用鞣酸、石炭酸混合液媒染,再用氨银溶液镀银,油镜镜检。镜下所见:背景为淡黄色,巴信氏小体为小圆形的黑色或暗褐色的小颗粒,散在、成双或成堆。(3)取结节或丘疹病料,切成1mm3小块,用中性戊二醛固定,按常规方法制成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见有大量痘病毒颗粒。同时用病料接种牛睾丸细胞,盲传二代,收集细胞,用中性戊二醛固定,制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见有典型痘病毒颗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羊 病毒 连续 甘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