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母牛分娩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又称乳热症,本病多发于5至9岁的高产奶牛,但第二至十一胎也有发生,初产奶牛几乎不发生此病。该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奶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四肢肌肉震颤,站立不稳,瘫痪,卧地不起,重症者知觉丧失,体温下降至36度以下,头颈弯向一组呈“S”形,有的病牛知觉丧失,食欲废绝,体温下降,血钙含量7.0 毫克以下。

  一、 病因

  综合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导致本病发生。

  1.分娩后,血钙浓度剧烈降低,是引起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目前认为,使血钙降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分娩前后血钙进入初乳且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是引起血钙浓度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干奶期中的母牛甲状旁腺的机能减退,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减少,因而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怀孕末期如不更改饲料,特别是饲喂高钙日粮的母牛,血液中的钙浓度增高,刺激甲状腺分泌大量降钙素,导致动用骨钙的能力更加降低。因此,分娩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时,血液中流失的钙不能得到迅速的补充,致使血钙急剧下降而发病。

  (2)在分娩过程中,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其后立即转为抑制状态,分娩后腹内 压突然下降,腹腔的器官被动充血,以及血液大量进入乳房,引起暂时性的脑贫血,因而使大脑皮质的抑制程度加深,从而影响甲状旁腺,使其分泌激素的机能减退,以至维持体内的平衡。加之怀孕后半期由于胎儿发育的消耗个骨骼吸收能力减弱,所以,骨骼中能被动用的的钙已不多,不能补偿产后钙的大量丧失而发病。

  (3)分娩后从肠道吸收的钙量减少,也是引起血钙降低的重要原因,由于后期胎儿增大,胎水增多,占据了大部分腹腔,挤压胃肠器官,影响其活动。致使从肠道吸收的钙量显着减少,而且分娩时雌激素水平增高,对消化道功能和食欲也有影响,从而使消化道吸收上午钙量更少。

  2.饲养管理不当:由于母牛产后能量消耗很大,失水较多。加之泌乳的需要,特别是初乳中的钙含量高。如果饲料配方、活动不足等饲养管理不当,母牛就会因却钙而瘫痪。

  特别是维生素D不足或合成障碍。经肝、肾羟化酶作用后的活化型维生素D3,具有骨钙溶解、释放作用;促使肠粘膜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作用。由于日粮中维生素D的供应不足或合成障碍,这不仅妨碍了肠吸收钙的能力,而且,也影响到骨的溶解和释放,其结果必将导致血钙含量的降低。

  3.母牛产犊后,有的养殖户为了多挤奶。把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这样,乳房内压就会显着下降,从而引起微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加剧了乳房水肿,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甚至引起死亡。

  4.母牛在产犊过程中,由于难产进行救助时不小心损伤了子宫或由于消毒不严格、污染严重引起了子宫内膜炎,也可以发生瘫痪。

  5.脑皮质缺氧也可引起奶牛产后瘫痪:主要原因是分娩后腹腔内压降低,腹腔内器官被动充血,从而导致大脑皮质贫血、缺氧。分娩后血液大量进入乳腺是引起贫血、缺氧的有一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引起本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钙、镁、磷。其中有关。血钙不足引起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离子,从而引起骨钙不足而发生瘫痪,而在发病瘫痪的过程中出现的痉挛现象可能与缺镁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症状:奶牛发生瘫痪时,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可将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

  1.典型性病例的临床症状:发病快,从开始发病到典型症状表现出来,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2个小时。病初通常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瘤胃蠕动及排粪派尿停止。泌乳量减少;精神沉郁,表现轻度不安;不愿走动,后肢交替,踏脚,后躯摇摆,好像站立不稳;四肢(也有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肌肉震颤。有的病例与上述抑制症状恰恰相反,开始时出现短暂的不安、惊慌、哞叫。目光凝视等兴奋和敏感症状。头部及四肢肌肉痉挛,不能保持平衡。所有的病例开始时鼻镜干燥,四肢及身体末端发凉,皮温下降。但有时也可能出汗,呼吸变慢,体温正常或稍低,脉搏无明显变化。初期症状持续的时间不长,特别是表现抑制状态的母牛,不容易注意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牛 奶牛 饲料 病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