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保护性脂肪在奶牛饲养中应用


摘要 保护性脂肪属于过瘤胃脂肪,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保护性脂肪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繁殖性能。保护性脂肪适用于高、中产奶牛,在日粮中的添加量一般为 3%~5%。 

  奶牛在泌乳早期,随着产奶量的不断上升,能量需要量也逐渐增加,而干物质采食量的增加却很有限,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常常出现能量负平衡。为了增加日粮中的能量浓度,传统的方法是在日粮中添加未保护的脂肪,以改变能量的负平衡。但直接添加未保护的脂肪,对瘤胃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瘤胃微生物活动,改变瘤胃发酵类型,降低纤维素的消化率,同时甲烷、氢、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比值下降,乳脂率也随之降低,还易引起瘤胃功能紊乱和酮病等。并且由于长链脂肪酸易形成不溶物而减少利用。而添加经过处理的保护性脂肪,使脂肪在瘤胃中不发生解离和水解,直接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可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提高脂肪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等。 

  一、保护性脂肪的类型及其保护原理 

  保护性脂肪能供给奶牛能量而不抑制其瘤胃发酵,通常分为两大类: 

  1.包被油脂类 

  用一些瘤胃难降解的物质包被于油脂表面,使其逃脱瘤胃发酵,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主要有甲醛一蛋白质复合物包被和血粉包被。甲醛一蛋白质复合物包被油脂是最早制得的被保护脂类,其机理是形成保护膜的甲醛一蛋白质复合物在酸性环境中是可逆的,保护膜在瘤胃pH值约为5~7的环境中不会分解,脂肪不会溶出,而在真胃pH值约为2~3的酸性环境中,保护膜被破坏,溶出被包被的脂肪,因而不会影响油脂在后消化道的消化吸收,Ashes (1979)实验表明,甲醛-蛋白质对脂肪的保护程度可达85%,但甲醛在畜产品中的微残留是限制该法推广的主要原因。 

  关于血粉包被油脂,早在1980年Orskov就观察到血粉在瘤胃中完全不溶解,它可在饲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可防止脂类在瘤胃内溶解。 

  2.脂肪酸化合物 

  据Jenkins(1993)研究,对瘤胃微生物起主要毒害作用的是自由按基,因而钝化羧基是保护油脂的理想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脂肪酸钙,脂肪酸钙是由脂肪和钙离子形成的保护油脂,是一种新型的能量饲料添加剂,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结合钙离子而形成的化合物,这些钙盐在瘤胃中性环境下保持完整,而在酸性环境下,立刻解离成钙离子和游离脂肪酸从而被小肠消化吸收。 

  二、保护性脂肪对奶牛的营养作用 1.提高产奶量,改善奶品质 

  保护性脂肪作为一种高能饲料,可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而不影响瘤胃发酵,满足了高产奶牛在泌乳早期对能量的大量需要,从而提高产奶量。王秀梅 (1998)报道,在奶牛日粮中添加 100~200g长链脂肪酸钙可提高高、中产奶牛泌乳前期甚至中后期(230d)的产奶量;饲喂250g/头?d,可延长高产奶牛泌乳60d以后的泌乳高峰期,使产奶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水平。这是因为长链脂肪酸钙是一种保护性脂肪。其余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添加脂肪酸钙可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KOgers(1988)报导,添加 140g脂肪酸钙产奶量增加1.3kg;Bondili(1993)报导,添加 200g脂肪酸钙产奶量增加 10.60%;张仲平(1993)报导,添加 350g脂肪酸钙,产奶量增加 26.60%。尽管各研究中的添加量有些不一致,但添加保护性脂肪确实有提高产奶量的作用。 

  改善奶品质 对于泌乳牛,保护性脂肪被吸收后,可通过乳腺合成分泌到乳汁中,提高乳脂肪的合成效率,所以添加保护性脂肪后,可使奶中总乳及乳脂率增加。添加保护性脂肪还能显著提高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不饱和脂肪酸的流量,并相应提高奶中不饱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从而改善奶的品质。另外,脂肪酸钙在消化道后段分解后,其中的钙离于分泌到乳中,可提高奶中钙离子的含量。高土争(1998)报导,奶牛日粮中添加300g/日头,产奶量提高了19.29%,乳胀率增加13.16%,奶中乳脂、亚油酸、亚麻酸和钙含量分别增加 18.20%、 25.55%、 29.60%和 17.25%。表明在日粮中添加脂肪酸钙,既可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又可提高奶的营养价值,改善奶品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发酵 饲料 血粉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