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本地群众叫“飞毛”,是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笔者在近16年的基层兽医实践中,通过对100余例气肿疽的治疗,基本掌握了此病的临床表现,形成了一套实用简便并能快速初诊的方法。现介绍于下,仅供同行参考。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 病原 气肿疽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2~8μm,宽0.5~0.6μm,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位于苗体中央或稍偏于一侧;在病料中一般为直形,单在或成对排列。能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较强,能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尸中可存活3个月。煮沸20分钟,3%福尔马林15分钟才能杀死。
1.2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乳牛、牦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羊、猪少见,骆驼偶有感染,马、骡、驴、狗和猫一般不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易感染。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处理不当,污染饲料、水源及土壤;特别是在土壤中,芽胞能长期生存,成为持久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呈地方流行。
2 症 状
潜伏期3~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不久,在肌肉丰满处发生炎性水肿,初热而痛,后变冷,触诊肿胀部分呈捻发音。肿胀部皮肤干硬而呈暗色或黑色,穿刺或切开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味,肌肉黑红而松脆,周围组织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病重者呼吸增速,脉搏细弱而快。有些伴有鼓胀,有些伴有下痢,有些狂燥不安,乱撞乱跑等。部份病牛在发病前食欲与反刍不停止,只见精神萎靡,被毛不顾。病程1~2天。
3 病理剖检
尸体迅速腐败和膨胀,天然孔内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海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肝、肾呈暗黑色,常充血稍肿大,有豆粒大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开有大量血液和气泡流出,切面呈多孔海绵状。有时心肌可能受损害,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4 诊 断
4.1 常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及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分离病原进行实验室确诊。
4.2 动物接种 将病料制成5~10倍乳剂,以0.5~1ml注入豚鼠股部肌肉,于24~48小时死亡。剖检肌肉呈黑红色、且干燥,腹股沟部通常可见少量气泡。
4.3 针头法 用兽用注射针头(12号或16号)1枚,经碘酒消毒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握住,左手提取病牛髫胛后部胸斜方肌中区的皮肤,将针头刺穿皮肤后,用手捏住插入的针头和该处皮肤,轻轻抖动,若插针处皮下空动即可能为该病,否则排出本病考虑其它病治疗。
5 病例介绍
例1:2003年11月,本乡陇桥村干沟回民白某一头1.5岁黄母牛出现下痢,畜主用土霉素等治下痢的药灌服,不能止泻,第二天到我处求医。诊见牛不食不反刍,下痢严重,被毛不顺。根据该组及本地气肿疽有散发性流行的经验,笔者在牛髫胛后方用针头法一试,初步诊断为气肿疽引起。遂以青霉素80万u×12瓶,用安痛定稀释加入2ml硫酸阿托品,不超过5小时1针,连用3针,该病痊愈。
例2:2004年2月,本乡海子村河对门组潘某有3岁黄母牛1头,早上发现腹胀,便用菜油、广木香等治疗臌气药灌服,臌胀在半小时后开始消失,但2小时后又开始臌胀,又灌,臌胀又消失,到下午17:00时左右又臌胀,到我处求医。诊见该牛精神较好,腹胀,肌肉微抖。根据曾治疗情况分析,便怀疑气肿疽,用针头法一试便确诊。用青霉素1针治愈。
6 小结与讨论
6.1 用常规方法诊断,易与炭疽、巴氏杆菌病和恶性水肿、瘤胃臌气等病相混淆,针头法可发挥初步排查之功效。
6.2 豚鼠接种,条件过高,特别基层做不到,且麻烦,诊断不迅速,临床上意义不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n/3/2009-06-21/12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