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汗症”,过去由于发病机理不十分明确,中兽医按血证范畴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通过现代兽医学研究和血液检查证明,该病是牛副丝虫寄生在牛的皮肤内引起皮肤呈点状出血的一种寄生虫病。我们收治的 108例急慢性病牛,按寄生虫病以杀虫为治则,静脉注射1%酒石酸锑钾溶液,局部涂擦5%稀碘溶液,内服中药郁金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均痊愈,且未见复发。现将治疗方法叙述如下,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自1990年至今,我们收治患牛108例。其中,黄牛32例,水牛76例;多为4岁以上的成年牛,最大者12岁,最小者3岁:4~6月份发病92例,8~12月份发病16例;牛的膘情一般为中上等。
2 主要临床症状
病牛一般呈急性和慢性两种表现。急性主要表现为:在晴天使役时,突然发病,周身皮肤有较多毛孔出血,如针眼大,尤以臀部肌肉丰满处出血最多;出血严重时如黄豆般大小,顺毛尖往下滴。体温38.5~40.5℃,呼吸急促,脉多浮数,心跳64~85次/分钟,食欲多正常,能反刍。在打田栽秧季节发病数较多,以雨后天晴暴热天气发病为最,有两个村一天就发病32例,都是4~6岁青壮年牛。慢性主要表现为:患牛最初3~4天少食,嗜睡,反刍弱,继而精神沉郁,睡眠时间延长,四肢、胸腹部反复出现紫红色斑疹,周身灼热肿痛,呈弥散性点状浸润。脉多细数,体温38~39℃,呼吸正常,心跳54~78次/分钟,严重时反刍、食草停止,以10岁以上牛发病最多。
3 诊 断
本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耕牛患部皮肤出血,触摸患部有血液、血痂和豆状结节。采血涂片镜检,发现牛副丝虫幼虫和虫卵即可确诊。
4 治 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以杀虫、止血为治则。
4.1 中药用郁金散:郁金40~80g,甘草40~80g,寒水石45~90g,大黄70~100g,白矾40~80g,黄芩40~90g;血流不止者加仙鹤草40~80g,陈棕炭40~80g,侧柏叶40~80g,共碾为末,分两次灌服淘米水送下。1日1剂,连服2~3天。
4.2 西药:1%酒石酸锑钾溶液100ml静脉注射,隔日1次,5%稀碘溶液涂擦患部。
4.3 95例急性病牛,灌服1剂愈者88例,2剂愈者7例,疗程最长一般未超过3天。个别瘦弱病牛当出血停止后加服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巩固疗效。
5 典型病例
5.1 花村杜某有5岁公水牛一头,膘肥体壮,2001年5月2日,因雨后天晴,气温高达35℃仍在田中耕作,发现牛身上出血,即赶往阴凉处,到我站求医。检查:斗反刍、食草正常,周身皮肤毛孔出血,尤以髻甲、臀部为甚,体温40.2℃,呼吸 29次/分钟,心跳74次/分钟,脉大而有力。采血涂片镜检,发现有副丝虫卵和幼虫,确诊为“血汗症”。即静脉注射酒石酸锑钾100ml,局部涂擦5%的碘溶液。中药用:郁金50g,甘草50g,寒水石55g,大黄70g,白矾55g,黄芩55g,另加仙鹤草50g,陈棕叶炭50g,侧柏叶50g共碾为末,用淘米水分2次灌服。翌日康复,10天后追访,未见复发。
5.2 工农村黎某有8岁黄母牛1头,2002年8月10日初诊:患牛得病10余天,曾请当地兽医医治未见好转,继而求诊。检查:颈部、髻甲和体侧均有出血和血痂,四肢内侧布满紫红色斑疹,主诉:出血反复出现,一般数小时自行停止,眼结膜潮红,舌底红而苔薄,脉浮细而数,镜检血有副丝虫卵和幼虫。即注射1%酒石酸锑钾溶液100ml,局部涂擦5%碘溶液,内服郁金散三副而愈。后追访,未见复发。
6 小结与讨论
6.1 牛“血汗症”主要由寄生在牛体内的副丝虫引起,过去由于发病机理不明确,治疗效果不理想。现通过病因确诊后,我们按治疗寄生虫病的方法,以杀虫为治则,静脉注射酒石酸锑钾溶液,局部涂擦稀碘溶液,内服郁金散,效果明显。
6.2 酒石酸锑钾溶液是治人、畜血吸虫病、丝虫病的首选药物,但其毒性较大,宜慎用,静注时速度宜缓,并防止漏针。碘制剂既杀虫又防腐。郁金散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的功效。三种药物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n/3/2009-06-21/12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