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四化通讯员冯华豫 张成亮)我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在泌阳诞生,“泌阳花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泌阳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全县110万亩小麦今年平均每亩增收近百公斤,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在河南省泌阳县亮点频闪,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立足农业大县,只有使传统农业在科技创新中优化升级,才能实现民富县兴”,泌阳县委、县政府基于这种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出台了鼓励干部群众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培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肥沃土壤”,使得一大批人才激情迸发,创造出一大批能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农业高新技术,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泌阳是传统的畜牧大县,上世纪60年代初就被定为全国十大牲畜繁殖基地县之一,主产品南阳黄牛以其体大、力壮等特点曾在耕地役用和出口创汇等方面闻名中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肉用取代役用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泌阳畜牧科技人员埋头苦干,敢于创新,把体大力壮、抗疫性强的南阳黄牛同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的法国夏洛来肉牛杂交,20多年如一日,反复试验,坚持不懈,使得中国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在泌阳诞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畜牧专家张沅盛赞:“采用开放式导血育种的成功之路,开创了中国培育自己肉牛品种的先河,对中国肉牛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目前,夏南牛存栏量已达14万头,在夏南牛培育过程中,累计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近5亿元。
“马谷田瓢梨”以其“贡品”身份曾经是泌阳人的骄傲,到了21世纪,爱创新的泌阳科技人员对其进行嫁接改造,培育出了“六月酥”等更加鲜脆的“国”字品牌。该县建有果树研究所和专业合作社,有10多家林果协会,在水果领域里的技术创新就有30多项,引进、选育的“白云仙桃”、“天顺御枣”,杂交培育的“优选1—5号”等无公害水果就有5大系列7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30多万亩,果农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
香菇曾经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高业,后来在中国的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均有发展。泌阳祁建勋、康先照等具有科技头脑的新型农民,经过数百次反复试验,发明了“大袋小棚立体栽培”新技术,被称作“泌阳模式”,国内食用菌界誉之为“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第三次革命”,每年给泌阳农民带来收入6亿元以上。创新的道路上泌阳人没有满足,继续刻苦攻关,钻研出了有机花菇种植领域里“温差刺激”、“无毒接种”、“高压节能灭菌”等几十项高新技术,使花菇率达到90%以上,不但打破专家“长江以北不出花菇”的断言,远远超过日本人创造的30%的世界记录,而且发明了香菇种植原料由秸秆替代,实现了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型向生态环保型的顺利过渡。如今,该县农业科研人员向科技深度继续进军,使得以麦秸、稻草、玉米秆等农作物废料为主要原料的草腐菌种植遍地开花,年种植量1400多棚,消耗废弃秸秆1500万公斤以上,创产值2000多万元,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泌阳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发展科技创新。一方面对科技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有功人员进行提职、晋级、颁发奖金等政治物质奖励,多方筹集,保障科技创新中的经费。县财政每年拨出300多万元,专项用于夏南牛的试验、育种,全县科级以上干部集资106万元用于草腐菌的研发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把科技创新作为富民的重要举措。
为拉长产业链条,该县在项目建设中注重与优势产业对接,使“溢佳香食品有限公司泌阳产业公司”、“泌阳三明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并开工生产,实现了畜牧、林果、粮油产业的优化升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方面我们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会更加坚定信心,营造科技创新更加宽松的环境,让泌阳农业在科技浇灌下焕发勃勃生机!”泌阳县委书记王富兴满怀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日期:2008年8月28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n/3/2008-11-24/12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