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奶牛蹄病及其防治措施


推荐:购买《养牛技术》VCD光盘,请到VCD商城

奶牛蹄病包括蹄变形、蹄叶炎、腐蹄病、指(趾)间赘生、蹄皮炎、蹄糜烂和蹄底创伤等疾病。据资料介绍,在一些奶牛场淘汰的奶牛中,因蹄病淘汰的奶牛占22.5%。因此有些专家指出,在高产奶牛中,蹄病已成为危害奶牛生产的“四大疾病”之一,应该引起广大奶牛养殖户的重视
在上述蹄病中,以蹄变形和腐蹄病最为常见,下面就这两种病的特点和预防治疗措施简介于后,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蹄变形
是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和翻卷蹄。
长蹄,即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超过了正常长度。宽蹄,即蹄角质的宽度和长度都超过了正常范围,外观宽大,俗称“大脚板”。翻卷蹄分两种情况,一是蹄尖部细长向上翻卷;二是蹄外侧角质翻卷为蹄底,使蹄底部负重不均匀。当蹄变形严重时,常引起蹄部其他疾病,导致奶牛四肢姿势异常,运步困难,影响生产性能甚至被淘汰。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奶牛饲料中钙、磷供应不足或者比例不当,代谢障碍;其次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而饲养管理不当,场地不平或长期潮湿,不能坚持定期修蹄制度也可诱发蹄变形。
蹄变形一旦发生,药物治疗很难恢复。临床上主要根据变形情况予以修蹄。修长蹄时用蹄刀将过长部分削去,周围边缘用锉刀锉平。宽蹄用蹄刀放于蹄缘背侧,然后用木锤打击刀背,切除多余的角质,再把蹄底及周边整修锉平。翻卷蹄先用刀削去内侧缘增厚部分,再用锯锯掉过长角质,最后锉平。
(二)腐蹄病
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质炎。是奶牛指(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真皮坏死化脓,角质溶解,严重者从患部流出污秽恶臭的汁液,病牛因疼痛而发生跛行。各年龄段奶牛均可发病,发病率高,约占到引起跛行蹄病的40—60%。炎热潮湿季节比冬、春干燥季节多发;后蹄比前蹄多发;成年高产牛比其他牛多发。
发病初期,病牛频频提举病肢或用蹄敲打地面,站立时交替负重,行走时因疼痛而跛行。患部趾间皮肤红、肿,触之敏感;蹄冠部皮肤红或紫色,肿疼发热。如果深部组织被感染,常形成脓汁或瘘管,从中流出污秽恶臭 的脓汁,这时全身症状明显,食欲减退甚至停食,奶产量剧减,明显消瘦,严重者蹄壳腐烂变形甚至脱落。
治疗先用5—10%硫酸铜液清洗患部,然后用蹄刀刮除坏死腐烂组织,使患部脓汁充分排出,创内撒布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外用纱布或脱脂棉填塞,装蹄绷带,将病牛放在干燥圈舍内饲养。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的,可用磺胺药物或抗菌素治疗,并根据病情进行输液及对症治疗。
蹄病的预防,主要是保证奶牛饲料中营养全面,特别是钙、磷的含量要够,比例要合适;坚持定期修蹄;平时保持牛蹄、牛体及舍内外环境干净卫生,定期消毒;保证牛舍和运动场地平坦干燥无异物,防止蹄损伤。另外,在奶牛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二氢碘化乙二胺和硫酸锌,对蹄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饲料 坏死 腐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