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牛坏死杆菌病的诊治


推荐:购买《养牛技术》VCD光盘,请到VCD商城

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病部组织呈液化性坏死和有

特殊臭气为特征。
1 病因
本病病原为坏死梭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被污染的沼泽、土壤中均可

发现。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生殖器等处,本病易发生于饲养密集的

牛群,多发生于乳牛,犊牛较成年牛尤易感染。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成为重要

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

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流而散播,特别是局部坏死梭菌易随血流散布至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中

,并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新生犊牛可由脐经脐静脉侵入肝脏。凡牛舍,运动场潮湿、泥泞

或夹杂碎石、煤渣,饲料质量低劣,人工哺育不注意用具消毒等,均可引起本病。
本病常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2 症状
潜伏期1~2周,一般1~3天。牛的坏死杆菌病在临床上常见的有腐蹄病、坏死性口炎(白喉)

等。
腐蹄病,多见于成牛。当叩击蹄壳或钳压病部时,可见小孔或创洞,内有腐烂的角质和污黑

臭水。这种变化也可见于蹄的其他部位,病程长者还可见蹄壳变形。重者可导致病牛卧地不

起,全身症状变化,进而发生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多见于犊牛。病初厌食、发热、流涎、鼻漏、口臭和气喘。口

腔黏膜红肿,增温,在齿龈、舌腭、颊或咽等处,可见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的伪膜

。如坏死上皮脱落,可遗留界限分明的溃疡物,其面积大小不等,溃疡底部附有恶臭的坏死

物。发生在咽喉者有颌下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及严重的呼吸困难。病变有时蔓延至肺部,

引起致死性支气管炎或在肺和肝形成坏死性病灶,常导致病牛死亡,病程约5~20天。
3 诊断
依据患病的部位,坏死组织的特殊变化和臭气,以及因病部而引起的机能障碍,进行综合性

分析,一般即可确诊。
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牛只,经常保持牛舍、环境用具的消毒与干燥,低湿牧场要注意排

水,及时清理运动场地上粪便、污水,定期给牛修蹄,发现外伤应及时进行处理。
治疗本病一般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对腐蹄病的病牛,应先彻底清除患部坏死组织,用3%来苏儿溶液冲洗或10%硫酸铜洗蹄,然

后在蹄底病变洞内填塞高锰酸钾粉。对软组织可用抗生素、磺胺、碘仿等药物,以绷带包扎

,外层涂些松馏油以防腐防湿。
对坏死性口炎(白喉)病牛,应先除去伪膜,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擦碘甘油,

每天2次至病愈。对有全身症状的病牛应注意注射抗生素,同时进行强心,补液等治疗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坏死 病程 饲料 腐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