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它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从世界范围来看,鸡球虫病每年能造成6000万至1.2亿美元的损失。我国虽无精确的统计,但从局部零散的资料来看,每年因球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尽管对该病的研究在防治、营养、管理和遗传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鸡球虫病仍然是最普遍的鸡病之一。因此,防治此病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1.目前,大多数养殖户是把15日龄左右作为第一次投放抗球虫药的时间,但面对当前发病日龄日趋提前的趋势又该如何呢?
随着养鸡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疾病不断出现新特征,其中发病日龄提前就是一重要表现。面对此种情况,是按原来的时间预防用药,还是另想他法?一般认为,投药时间过早(小于15日龄),虽可起到预防作用,但会严重影响机体抗球虫免疫力的产生。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依笔者愚见:(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干燥,是防制此病的根本;(2)免疫预防,即使用球虫疫苗。目前,该疫苗的使用虽不普遍,但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据报道,在1~3日龄,采用拌料和混饮接种,具有良好的效果。(3)开发研制(或从国外引进)新型抗球虫药物或制剂。
2.大多数养殖户,主要是把粪便带血或血便作为鸡群投药治疗或判断该病的依据,那么是否考虑过其他,诸如球虫病的类型、症状变化趋势等因素呢?
鸡排血便或粪便带血是诊断球虫病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导致鸡排血便的疾病还有坏死性肠炎、组织滴虫病等,同时,该病症状的出现又与球虫种类密切相关,如巨型、堆型艾美球虫等造成的感染,一般不见血便。因此,投药或诊疗,应在实验室检查、剖检变化、流行病学调查等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切忌盲目用药。
3.剖检变化方面,除应注意原有的肠腔扩张、肠内积有血液或血凝块,肠浆膜上有出血点外,还需注意哪些新的变化呢?
上述变化是球虫病的典型病变。近几年来,据笔者观察,有时只见肠壁变薄,内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有时鸡只死亡后,剖检所见仅是肠道内有棕褐色或略带红色的粪便;有时仅见肠壁变厚、变硬,或肠黏膜有糠麸状物,但实验室检查却发现裂殖体或卵囊。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千方面应该认真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另一方面应找出适舍基层使用的、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和判断该病的新依据。
4.诊断除可依据流行病学、症状、剖检变化外,还有准确的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如涂片镜检、ELISA、单克隆抗体、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技术等,但其中基层常用的还是对肠黏膜白色坏死点处的刮取物镜检。该法虽简便、快捷,但需借助显微镜,且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专业知识,这对于当前仍以散养为主的养鸡业来说,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能不能研究一种类似检测鸡白痢杆菌病那样,在现场即可快速做出准确判断的方法呢?
5.新的耐药虫株不断产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高防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解决的关键:科学用药。
目前,球虫病防治主要是靠药物预防。生产实践中用的抗球虫药有两大类: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科学用药,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产生耐药性,延长药物使用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用药,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用法科学,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程序。药物的使用方法必须按说明合理使用,最好是采取轮换用药或交替用药及间隔用药。二是用量科学。药物的使用量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剂量过大或过小皆会对疗效产生负影响,只有按规定剂量用药,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配伍科学。不论是由球虫引起的单独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在治疗时常常用两种或多种药物配伍使用,虽有相加或增强作用,但必须注意配伍禁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5/2009-06-26/2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