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0-6周雏鸡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对于鸡群的综合保健,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上期已做了详细的讲述。那么在实际的生产中,鸡群在不同的饲养阶段,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应怎样控制呢?   育雏期的防病原则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稳定。给鸡群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如优质全价的饲料、清洁的饮水、正确的光照强度与时间、适宜的温湿度、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饲养密度等,环境改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饲养管理不善或环境剧烈变化对雏鸡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此时期鸡群患病的主要形式或诱因。如脱水、药物中毒、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等。  
  
  2、免疫集中期,落实好各项免疫。免疫项目多,大部分疾病的免疫在此阶段完成初次免疫与加强免疫,免疫成功不仅可以保护育雏、育成期的鸡群健康,而且可激活免疫系统,为以后阶段的免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此阶段免疫是鸡群一生免疫的基础。 
    
  3、强调环境控制,加强隔离、卫生、消毒措施。鸡群自身抵抗力差,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免疫空白期,决定了鸡群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做好免疫的同时,加强环境控制,做好隔离、卫生、消毒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有效防控疾病必不可少的条件。  0-3周龄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一)、第1周:母抗保护期    
 
  第一周雏鸡的特点:学习采食、饮水,适应新环境期。绒毛保温能力差,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敏感。母源抗体高,虽然获得了对部分疾病如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等的抵抗力,但自身抵抗力差,对某些细菌、病毒病易感,如对绿浓杆菌病、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等高度敏感。   
 
  要想养好雏鸡,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按种鸡场提供的饲养管理手册给鸡群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如喂料、饮水、光照、温度、湿度等,使鸡群及时学会采食、饮水,并保证环境温湿度的恒定,避免忽冷忽热。在疾病防控上要注意有效控制马立克氏病、假母鸡及脱水、煤气中毒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疾病的发生。   
   
  Ⅰ、脱水 
    
  经过长途运输的鸡只,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出雏鸡鸡体消瘦、脚趾发绀、卧地不动等特征,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脱水,千万不要雪上加霜。    

  造成脱水的原因包括: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雏鸡舍温度过高和鸡舍湿度太小等。因此当雏鸡运到前要做好鸡舍内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工作,保持舍内温度37℃以上,湿度维持在65%左右;雏鸡运到后要先饮水后开食,尽可能早的让鸡只饮到水,可以在饮水中加3%的葡萄糖液和电解多维;及时挑拣出脱水严重的鸡只分笼饲养。 
    
  Ⅱ、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假母鸡)   
  
  养殖户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后备鸡培育特好,体重、均匀度都达标,可就产蛋期间鸡群到不了产蛋高峰,仔细观察鸡群发现,部分鸡群根本就不能产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这是因为雏鸡在1-2周内感染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输卵管不发育或间断性发育。 本病特点:发病率为0.5-30%不等,死亡率为1-2%,蛋鸡外观无异常,如正常鸡,产蛋前不易被发现,只有产蛋时能被发现,投抗菌素治疗无效。剖检时输卵管不发育或间断性发育,输卵管壁如膀胱样,或输卵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泄殖腔内有的根本没有输卵管的开口,或输卵管开口处有白泡,但卵巢发育正常。   
  
  发病主要原因:①、雏鸡在1-2周内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②、鸡场被传支感染;③、传支免疫不确实;④、育雏前2周内鸡舍内外环境控制不好;⑤、有大肠杆菌及霉菌毒素继发感染;⑥、有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造成传支免疫失败;⑦、传支免疫程序不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等。  
   
  控制策略: 
    
  1、鸡群免疫。1日龄使用新支二联活疫苗,选用H120或MA5疫苗毒株。  
   
  2、加强进雏前鸡舍的清洗、消毒,进雏后鸡舍内外环境的控制,每天鸡舍内外环境彻底消毒一次,减少舍内外传支病毒含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脱水 病毒 马立克氏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