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鸡群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断原则与防制对策


    呼肠孤病毒(REO)感染是家禽的常见疫病之一,其病毒存在于鸡体内的多种组织。呼肠孤病毒感染通常可以引起鸡群病毒性关节炎、生长阻碍综合征、肠道疾病、吸收障碍综合征及免疫抑制等多种临床疾病。鸡群呼肠孤病毒的感染致病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病毒的致病力、鸡群的日龄、饲养管理及其他疫病感染状况等。

    1 病毒的特性

    呼肠孤病毒为双股RNA病毒,没有囊膜,在鸡体外有极强的抵抗力;对氯仿、2%来苏儿、双氧水及3%福尔马林等具有抵抗力;可以被70%乙醇和0.5%有机碘灭活;对热有一定的抵抗作用,60℃条件下可以耐受8~10小时。此病毒没有血凝特性。

    鸡呼肠孤病毒的抗原性非常复杂,有研究显示有11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有免疫交叉反应。但尚不清楚血清型的多样性和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而病毒表面蛋白的型特异性蛋白和群特异性蛋白可能是免疫交叉反应的基础。

    病毒性关节炎活毒疫苗免疫后,只能诱导单一血清型的抗体。用病毒性关节炎灭活疫苗免疫鸡群,可以诱导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对不同血清型毒株有免疫交叉保护力;而活毒疫苗免疫所产生的抗体的交叉保护力则低得多。

    Meanger等对鸡群进行呼肠孤病毒灭活疫苗免疫试验,结果是首次灭活疫苗免疫后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同型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较强,而对异型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较弱。但第二次灭活疫苗免疫后,对异型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随之提高。第三次灭活疫苗免疫后,鸡群产生较高且均匀的中和抗体,且对异型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与对同型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相同。这表明通过多次灭活疫苗免疫,使鸡群产生高而均匀的中和抗体,可使鸡群产生对不同血清型毒株感染的免疫保护力。

    2 发病与流行特点

    呼肠孤病毒感染可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此病的垂直传播主要发生于鸡群发病的急性期,但在随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亦可发生。水平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是粪便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高密度饲养的鸡群中极易发生。因此,在1~2周龄的正常鸡群中很容易分离到呼肠孤病毒。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后的发病情况取决于病毒的致病力、鸡群的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等许多因素,因此虽然鸡群呼肠孤病毒的感染较为普遍,但发病情况差异较大。

    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后首先在小肠和法氏囊内复制,从而影响免疫系统。之后病毒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如肌腱、小肠和呼吸道。因此,病毒型关节炎多发生于3~7周龄无母源抗体后备鸡,但有时在较大龄期的鸡中也可以见到。

    临床症状:肉鸡可见吸收障碍综合征、免疫抑制综合征及病毒性关节炎。病毒性关节炎通常见于3周龄以上的肉用鸡群,但有记录表明育成后期的鸡群和9月龄的来航鸡也可以发病。

    1日龄的肉鸡对致病性呼肠孤病毒非常易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鸡群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逐步增强。因此,对鸡群第1周内的防制至关重要。

    病毒性关节炎的潜伏期为9~13天。病鸡生长缓慢,蹲伏于跗关节,不愿走动。病鸡由于双侧跗关节上方和下方的指曲肌和跖伸肌水肿而跛行。慢性腱鞘炎可以导致肌腱断裂。关节液变黏稠,足垫水肿;关节液内可见血色渗出物。发病率可以达到100%,但死亡率通常仅为1%~2%。

    通过呼肠孤病毒感染SPF鸡可以诱发腱鞘炎,并且可以分离到病毒。然而,很难解释,为什么从1~2周龄的鸡群的许多器官内分离到同样的呼肠孤病毒株,但此鸡群随后并没有发生病毒性腱鞘炎。

    3 诊断原则

    由于鸡群呼肠孤病毒的感染较为普遍但发病的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对此病诊断的前提是鸡群发病的临床状况,应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基础,再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与病原分离。否则,没有临床发病情况,血清学抗体检测与病原分离意义不大,因为一些呼肠孤病毒毒株感染鸡群后不一定致病但会使鸡群产生抗体,且较易从健康鸡群中分离到呼肠孤病毒。

    此病的剖检病变具有特征性。肌腱断裂是特征性的,可以以此区分细菌感染和滑液囊支原体感染。还有一种特征性病变,呼肠孤病毒感染可见跗关节内大量澄清的血色黏液,而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则可见跗关节内黄白色的黏液,沙门氏杆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则在肿胀的跗关节内可见浓厚的白色黏液。但临床情况常常是多种疾病混合感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毒 抗体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