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雉雏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1 发病情况

    某个体养殖户购入3日龄雉鸡雏200只,饲养在原肉鸡雏舍内,而鸡舍没有彻底消毒处理。至3月龄时有3只鸡发病,之后又有21只发病。病鸡离群呆立,饮食减少,粪便稀薄,双腿麻痹分叉,曾用干酵母、氟哌酸和维生素添加剂等拌料,未见好转,并有4只死亡。

    2 临床表现

    病雉鸡羽毛松乱无光泽,皮肤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委顿,不愿采食,饮水,缩颈低头,逐渐消瘦,两肢无力,行走困难,多蹲伏于地,偶尔呈现1只脚伸向前方,另1只脚伸向后方的“劈叉”姿态,头颈偏向一侧。体温略升高。大便稀薄,呈淡白色。有的病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瞳孔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虹膜消失,眼球呈灰白色。有的病雉鸡在颈部、翅膀、大腿外侧的羽毛囊腔形成结节及小的肿瘤状物。

    3 剖检变化

    病死的雉鸡极度消瘦,坐骨神经、腹腔神经丛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为正常的2~3倍,粗细不均,呈灰白色,神经干横纹消失;肝脏肿大、质脆,见有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灰白色瘤,几个至十几个。腺胃肿大、增厚、质地坚实、浆膜苍白,切开后可见粘膜出血或溃疡。脾脏肿大3倍、表面可见针尖大小或米粒大的肿瘤结节。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和寄生虫学检查

    取病死雉鸡肝、脾做触片,染色镜检,未见细菌;将肝脾组织接种于麦康凯和营养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48h,未见细菌生长,刮取病死鸵鸟肠粘膜及内容物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虫卵和寄生虫体。

    4.2 琼脂扩散试验

    取病雉鸡翅下羽毛囊腔结节及肿瘤状物和血羽于乳钵中研磨后制成10倍乳剂,与鸡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置37℃24h后,羽囊腔乳剂与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之间出现了十分清晰的沉淀线,呈阳性反应,而阴性对照孔与阳性血清之间无沉淀线,说明病雉鸡感染了马立克氏病病毒。

    5 防治措施

    将未发病的雉鸡转移至另一消毒好的圈舍,并用马立克氏病细胞冻结苗对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原来圈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淘汰病弱雉鸡;同时继续在饲料中拌入抗生素药物和维生素添加剂,10d未见雉鸡发病,疫病得到基本控制。

    6 小结与讨论

    6.1 根据发病情况、病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马立克氏病,所以应制定出合理的防制措施,控制疫病的发生、传播。

    6.2 该雉鸡的马立克氏病发生主要是原肉鸡舍没有彻底消毒所致,因肉鸡是马立克氏病最易感染的鸡,种,干燥的羽毛囊中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几十天仍具有感染性。另外雉鸡抗病力强,养殖户忽视疫苗的接种也是导致疫病发生的因素,而该群雉鸡也没有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6.3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在养鸡业中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一般对本病采取以下措施。

    6.3.1 孵化时种蛋和孵化器需严格消毒,尽可能与其它禽蛋分开孵化。

    6.3.2 出雏时对雏雉鸡应用鸡马立克氏病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6.3.3 育雏室在进雏前必须严密消毒,对墙壁、地面、天花板及所有用具经清扫后用2%烧碱等消毒液喷牺,封闭门窗甲醛液熏蒸消毒1周以上再使用。

    6.3.4 雉鸡不能与其他鸡种同舍或同笼饲料,因鸡是马立克氏病的自然宿主,必须对感染有马立克氏病的病禽及粪便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消灭传染源,才能保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立克氏病 羽毛 疫病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